美感與設計課程

景美「蓋水」

核心概念
  • 構成的概念。
  • 設計的合宜性。
  • 化繁為簡的設計概念。
美感知能
  • 拓印技巧
  • 印版技術
  • 發現居住環境中的構成。

課程概述

學校旁的景美街道曾是 1908 年前霧裡薛圳道的遺跡。一條因河運渡口而興起的百年老街,街底下曾作為臺北城之灌溉設施的圳道,伴隨都市發展明溝水路已加蓋或改為地下管渠,只遺留水利設施需要的人孔蓋。除了遺留著過去圳道蜿蜒狹小的自然紋理,現今亦是景美夜市的人潮串流的軌跡。
因此本課程設計以藝術為媒介,透過蒐查文化、踏訪採集、對話討論與發現構成,進行老街考查及社區互動,共同探尋及認同在地文特色與人文風貌。
首先藉由地方文史工作者,認識景美地名與圳道的關聯,了解景美街的改變與轉變。再運用「台灣百年地圖」APP 的地圖套疊中,從古地圖中理解一條水圳如何演變成道路的歷史脈絡。引領學生踏著歷史的足跡探索城市美學,在蜿蜒窄小的空間體驗中,想像百年前腳底的水源脈絡,以拍照及素描形式觀察景美街,循序地累積學生細微美感知能和對生活環境的關懷。
最後引導學生將老街圖像轉化為孔蓋可利用圖像,除了討論孔蓋設計的合宜性與地域性,並探索自身文化,啟發生活感知,以版畫形式為百年街道發想,創出具有在地美學與文化特色的孔蓋。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發現居住環境中的構成。
  2. 觀察街道上的孔蓋構成。
  • 美感技術
  1. 拓印技巧
  2. 印版技術
  • 美感概念
  1. 構成的概念。
  2. 設計的合宜性。
  3. 化繁為簡的設計概念。
  • 其他美感目標
  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
  2. 跨地理歷史領域

 

教師課後省思

  1. 雖然花了 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上台分享景美的歷史人文,讓整個課程延長了一點,但從回饋單上面發現許多人似乎透過這樣的報告分享,除了讓非在地的學生理解所不認識的景美,更讓在地景美的學生能發現自己每天生活的環境,似乎可以變成校本課程的一部分,這是出乎課程意料之外的。
  2. 因疫情關係將外出參訪與文史導覽課程合併一堂,進而壓縮到學生探索景美街道的時間,當初設定要學生細微觀察街道植物、街角、鐵花窗等目的就無法達到,造成學生拍照回來的照片,大多是而廣泛的街景內容缺乏細節的圖樣,這樣造成學生後來在人孔蓋上的設計,大都以最初分組報告的內容資料做為人孔蓋的設計元素。
  3. 當初因為想要展覽而設定以 B4 大小的膠版為創作尺寸,卻沒想到形成學生創作時間上的成課程上的延遲,而另一部分班級以 A4 大小的樹紙版作創作,整體時間的運用比較剛好,或許下次在創作上尺寸、材料易操作性都是需考量的點。
  4. 當初是以人孔蓋一般都鑄鐵單一色彩,因此為板畫也採黑色油印為設定,可是後來發現觀光型的人孔蓋也有彩色版,或許之後再上此課程時或許可以把尺寸說小,然後採單版複刻,達到彩色人孔蓋的成果。
課程規劃
  • 01
    百年圳道脈絡(跨域歷史地理)

    1. 運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APP 軟體,讓學生透過古今地圖的套疊中,理解景美街如何從一條水圳的脈絡發展成為一條景美市集的南北交通幹道,並理解古今地理紋理的交織縱橫。

  • 02
    景美街的演變

    1. 學生上台報告景美圳道歷史交通演變。 2. 從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美感的「構成」。

  • 03
    巷弄美學

    1. 參訪「木見140」由地方文史工作者,介紹景美街的改變與轉變。 2. 進行社區踏查,觀察人手孔蓋的大小、圖形,並以攝影器材,記錄孔蓋的圖文內容。 3.對現場的街景進行拍照,如:綠色植物、街角、鐵花窗、除了訓練細微美感知能,更可轉化成人孔蓋設計的養分。

  • 04
    孔蓋設計大師

    1. 介紹台灣各類孔蓋構面內容及鄰近國家日本孔蓋構面的比較。 2. 說明版畫的特色及版畫工具的使用。 3. 引導學生將前四堂的探討結果、觀察資料及將美感構面融入提案,進行設計,嘗試在過程中轉化應用,逐步實踐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 1) 設計範圍:直徑 B4 公分的方形橡膠版。 2) 版面內容:需包含運用景美人熟悉的景點,以不同角度呈現這些日常美好。 3) 美感條件:融入合宜的「構成」的構面組合。

林芝霠
臺北市立景美國民中學

任教於嘉義縣立新港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