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景美地名緣由,是因位於霧裡薛圳 引水木橋「梘」的尾端而有了地名「梘尾」, 因此 本次課程設計 延續以 圳 道 做文史引子,景美橋的結構探索為主軸。景美橋最早以木梘為水橋,其結構最初為樑式橋,以 47 根木樁架設在溪床作為支柱,之後曾以打通的水缸重疊相接,日治時期材料改為鋼筋的樑式橋, 2010 年橋的 結構型式改為鋼拱橋。此次課程聚焦在橋的 力學 結構,先介紹各種橋的種類,及各時期 景美橋變,讓學生先從視覺上觀察結構,再透過 KIT 動手了解不同時期景美橋樑結構,不同橋樑 的 結構 差異和載重力,最後透過小組討論,為未來的景美橋發揮創意設計,並製作一個橫跨 A 點到 B 點的橋所組構成的空間美感,並能進行支撐、承載等測試,讓學生體驗在結構與美感中如何找到最合宜的平衡點。本美感課程以水圳 為引子,導入“結構”練習,配合校本課程之社區踏查及結合歷史、理化 課程,引導學生關心生活環境議題,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並且能運載的乘載體。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理解歷代景美橋的結構。
- 觀察現有景美橋的結構
- 美感技術
- 將抽象力轉化成視覺美感
- 能透過觀察發現多元的結構美感
- 美感概念
- 能對生活中的自然物及人工物有基礎結構的概念
- 其他美感目標
-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
- 跨歷史、理化領域
教師課後省思
- 此課程執行時,每一堂課的KIT學生參與度都超高的,不論是三根筷子撐起一瓶飲料的比賽,或冰棒棍搭達文西橋的比賽,不知是獎品的誘惑性還是比賽挑起學生的好勝心,挑戰失敗的學生都要求再給次機會,學生這操作性強的課程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 以麵條橋的單元,發現是幾個單元中,學生可以最易掌握的材料,可以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搭完一座橋,雖然後續的作品移動維護須很小心,但在只有單堂課的壓力下,發現麵條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操作的材料,這是此次實驗課程中意外的發現。
- 進入想像未來景美橋操作課程時,疫情剛好進入嚴峻期,各班因確診人數而停課的比率偏高,更有一次停課班級超過比例而全校停課,這影響到後續需要學生操作上的連續性,就有一小組裡隔離者是原創作的主導者,小組因而換人主導創作,整個橋樑的風格也因此失去連貫性,最後有幾組的創作起初作品很有創意,但後來隔一暑假回來才完成,交上來的作品似乎時隔太久而造成草草交差了事,這是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或許以後這樣創作的課程還是必須集中火力密集三堂課完成,成果會比較好。
-
01景美橋事
1. 暖身活動:三根筷子VS飲料罐 2. 橋樑的種類學習單 3. 認識景美橋歷史 景美四代橋樑: 木ㄩ型梘—木V型梘—鋼筋水泥橋-鋼拱橋
-
02景美橋前世—樑式橋
分組以麵條試搭樑式橋,設計並製作一個橫跨 A 點到 B 點距離的橋。透過實作,了解材料粗細厚度的差異和載重力,分組競賽比承重,利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投入與專注。 KIT材料:粗麵條5條,細麵條20條、白膠、熱熔膠槍 1 .橋身需橫跨三十公分長之橋墩(不需製作橋墩,以木頭當橋墩)。 2.連接點以熱熔膠槍固定 3.測試過程,以用料最少,最穩固者勝出,橋梁外型亦是評量條件之一。
-
03景美橋今生—拱橋
1.介紹不同的鋼拱橋結構 2.KIT達文西橋 以冰棒棍或木棍為材料,棍棒尺寸為 3*9*140mm,共12 根,橋身寬度 設定為12 公分,進行達文西拱橋結構練習。從一層、兩層、三層往上搭,以可樂罐來做承重測試,可以乘載成功而橋樑不會崩壞者,可以獲得承載物可樂一罐。
-
04景美橋未來1---動手喬一橋
製作桁架橋,請學生以景美橋未來的可能會有樣貌,以桁架結構,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並且能運載的乘載體。。 材料:#3#4號飛機木、木工膠、保麗龍膠、手工線鋸、直尺、美工刀、砂紙。
-
05景美橋未來2--動手喬一橋
製作桁架橋,請學生以景美橋未來的可能會有樣貌,以桁架結構,思考創造具有美感並且能運載的乘載體。。 材料:#3#4號飛機木、木工膠、保麗龍膠、手工線鋸、直尺、美工刀、砂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