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校園花草玩構成

核心概念
  • 構成藝術常識、藝術鑑賞方法。
  • 能應用設計思考及藝術知能,因應生活情境尋求解決方案。
美感知能
  • 版畫技巧,能使用多元媒材與技法。
  • 美感電子書 、 色彩理論、美的形式原理造形構成。
  • 圖形由複雜簡化為具象 、 抽象

課程概說

新北市三重區碧華國中在109-1學年度完成遷校面對新校區 ,校園就是一個學習與探索的空間,本課程帶著學生再次體驗校園生活美感 藉由觀察校園 植物生態分佈,探索植物生長蘊藏美感秩序,感受校園中的一角一景。以校園中植物為課題,透過拍照紀錄並且以 App 辨識植物花草,跨域結合童軍、生物課程延伸,認識花草植物名稱、構造解析、葉脈溶解實驗、植物描畫;以植物葉片為單位元素,思考「重複單一」、「整齊與韻律」、對稱和主從關係,進行美感構成排列於創作,期許落實美感於生活。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能瞭解構成的秩序之美。
  2. 跨域結合生物及童軍 ,發現校園植物蘊藏美感秩序。
  3. 對生活環境有感,思考與運用重複、單一、整齊與韻律、對稱和主從關係於生活物件設計中。
  • 美感技術
  1. 版畫技巧,能使用多元媒材與技法。
  2. 美感電子書、色彩理論、美的形式原理造形構成。
  3. 圖形由複雜簡化為具象、抽象 。
  • 美感概念
  1. 構成藝術常識、藝術鑑賞方法。
  • 其他美感目標
  1. 能應用設計思考及藝術知能,因應生活情境尋求解決方案。
  2. 設計思考、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第一堂植物觀察家,學生對於校園植物的辨識也感到好奇,依據校園植物地圖走讀校園並發現與探索校園植物。
  2. 第二堂秩序與構成,利用同學們在整理鉛筆盒重新複習 Knolling,觀摩別人的排列時也對於整理分類的方式有不同於先前的感受。
  3. 構成及色彩,加上植物的元素是有趣的搭配,型染是以面來思考,同學們在校園植物圖片轉換成型染紙上的圖案時,少部份的同學會有困難,但在指導及提示後都能獨自完成。
  4. 色彩先是在各色紙上模擬後,在實際進行顏料型染於棉布餐墊時,成功率較高。
課程規劃
  • 01
    校園植物觀察家

    1. 利用形色 App 採集與認識校園植物。 2. 透過校園植物觀察與採集,認識與觀察植物細節, 像是葉子的結構造形呈漸層。 3. 發現生活上有哪些跟重複、對稱有相關的人事物?

  • 02
    美感構面 : 秩序與構成複習

    1 上一學年度已有介紹過構成美感電子書(構成)此堂課再次複習對稱的古典美學 VS. 平衡的現代美學、主從關係,再補充生活中構成的實例。 2 利用鉛筆盒內的文具用品做為美感秩序練習 。

  • 03
    校園探索(實驗與觀察描繪)

    1 預計上課前,學生先進行採集。 2 觀察與描繪植物外型與葉脈。3. 繪製植物明信片

  • 04
    實作練習(一):葉片植物模畫、 剪貼、 排列與討論

    1. 用透明片把葉子的「形與脈」模畫下來,繪圖時仔細觀察該葉片的特徵,也試想如何簡化 。 2. 任務一:以對稱的原理排列出重複單一的圖形。 (思考:排列方式方向、大小?!) 3. 任務二:以主從排列出整齊與韻律。(思考:不同種類形狀的葉片,構成排列可以是多樣化?!) 4. 任務三:將葉片外葉繪於各色色紙上,並且將其剪下,進行排列組合及黏合,試著模擬餐墊上的花草葉片排列。

  • 05
    實作練習(二):餐墊(便當袋)圖案構成設計

    1. 利用筆刀在型染膠片進行葉子圖案(設計稿)鏤空切割。 2. 將型染膠片上的葉子圖案按事先在學習單上繪製好的構成排列,在餐墊上進行型染。 3. 兩人一組相互合作。

  • 06
    實作練習(三):餐墊(便當袋)圖案構成設計

    1. 將型染膠片上的葉子圖案按事先在學習單上繪製好的構成排列,在餐墊上進行型染。 2. 兩人一組相互協助。 3. 討論與分享作品。

陳玟秀
新北市立碧華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新北市立碧華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