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陳玟秀

質感紙感

質地造就美感,單一質感能創造純粹的美感,質感在生活中卻常被忽略,在單元課程中,讓學生藉由探索生活周遭質感,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能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透過團隊合作一同思考討論並實行質感搭配的可能性,最後以居家生活物件,燈罩設計的質感來思考合宜設計如何落實於生活中。

讀報“樂”趣

藉由《安妮新聞》紙本閱讀引導學生專注閱讀,感受報紙上的各種主題,學習的重點由色彩構面出發,探討封面主題插畫設計,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主題之間的關連性。透過閱讀延伸各種創意點子,期望學生能打破約束與盡情的表現自己和團隊合作的創意構想。

校園花草玩構成

碧華國中完成遷校,新校園成為學習與探索的空間。本課程讓學生重新體驗校園生活美感,觀察植物生態分佈,探索植物美感秩序,感受校園景觀。以校園植物為課題,透過拍照與App辨識植物,結合童軍、生物課程延伸,認識植物名稱、構造解析、葉脈實驗、描繪;以植物葉片為元素,思考排列的美感構成,期許美感融入生活。

三重印象重構

生活空間中的藝術美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探索人孔蓋的設計演變與圖樣,揭示自我與城市的關係,深入認識城市特色。課程以色彩與構成為主,透過探索家鄉三重的特色景點,增強學生對地方的認同,並以人孔蓋圖樣設計為靈感,重新塑造對家鄉的印象,創作出美感的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