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得你心

核心概念
  • 觸感與視感
  • 反覆排列
美感知能
  • 水泥灌模方法
  • 陶板製作基本方法

課程概說

首先介紹校園中不同棟建築物的建材:二丁掛磚、小黃磁磚、磨石子及新的仿石花彩漆塗料,讓大家觀察質感上的不同;並收集校園回憶中場景的各種質感,如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等,記錄其地點及質感感受,接著以超輕土製作相關記憶的物件及質感。進行烤箱陶土的製作,學會用陶板技法,製作造型的杯墊設計,並在其表面設計壓印校園植物或器物的質感;分享校園回憶及該場景記憶的質感,製作水泥杯墊模具,將對於復中三年生活的回憶收集置入水泥杯墊中,封存回憶。待水泥乾後,拆模後砂磨,也象徵砂磨掉三年的稜角,完成較圓融的狀態,由觸摸的實體質感,轉化為記憶的抽象質感。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校園中的各種物件質感(磁磚、磨石子牆、植物等),呈現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等質感差異,並以校園新修整大樓,比較磁磚、磨石子及仿石花彩漆塗料質地視覺感受。
  • 美感技術
  1. 水泥灌模方法
  2. 陶板製作基本方法
  • 美感概念
  1. 觸感與視感
  2. 反覆排列
  • 其他美感目標
  1. 搭配舊大樓本學期預計修整外觀,敲下舊磁磚收集再造杯墊,給即將畢業的九年級封存對學校記憶質感。(搭配康軒九上「時光膠囊」單元)

 

教師課後省思

  1. 剛好學校要拆除舊建築的磁磚,要換上新材料。所以先預備了拆除後的磁磚,讓舊的磁磚有了新的生命,陪伴畢業生一起畢業,代表他們都曾經在復中校園中的生活歷史,搭配康軒九上時光膠囊單元,進行記憶封存的概念。
  2. 認識校園中不同物件質感的美,對於學校的記憶質感保存轉化創作。使用陶板與水泥材料,讓創作更貼近校園舊大樓改造的主題相關性。創作不同質感作品,了解質感傳遞視覺溫度。
  3. 學生反映喜歡這個課程,因為第一次灌水泥。然後可以將自己心中、腦袋裡的記憶題取出來,再一次回想過去與同學發生的蠢事也能逗得哈哈大笑,還有人回憶跟團隊在場上奮力地練習一起準備比賽,那些曾經的青春即將畢業封存,期許自己更成長,勇敢帶著這些記憶往前進。
  4.  陶土的小盤,學生都做得很好。但是因為太薄的關係,加上溫度差,自然乾後有些作品會裂掉,厚薄度下次要調整,有 1.5cm 厚的比較不會龜裂。另外,原本陶土的部分要買日本烤箱陶土,利用烤箱來烤作品(因為學校沒有電窯),但因土質似乎不是日本進口的土,所以沒有完成最後的窯燒,甚是可惜。
課程規劃
  • 01
    分享不同材質的感受,質感與記憶

    1.介紹美感電子書中的質感單元,欣賞各種質感之美。 2.並以校園新修整大樓,比較磁磚、磨石子及仿石花彩漆塗料質地視覺感受。

  • 02
    收集校園質感與記憶

    利用超輕土收集校園環境質感。請學生回想在學校的生活點滴,最想保存的記憶為何去到校園該處拓印質感,並寫下原因。

  • 03
    透過陶板製作及質料壓印呈現校園質感,學習反覆與排列美感。

    1.利用烤箱陶土製作造型小盤,並在上方壓印或設計校園收集的質感物件,例如花草葉、樹皮、地磚⋯⋯等,進行圖案整齊的排列。 2.也利用不同工具,刮、壓、戳出相同圖形的刮痕排列圖案。

  • 04
    質感探索 I 質感與記憶轉化

    1.替上上周收集的質感超輕土進行質感分類,討論肌理的不同,呈現不同質感的特色,學習單上記錄的內容回想並分享校園生活回憶。 2. 發下舊大樓磁磚碎片尺寸及材料,製作水泥灌模的模具。(10*10 cm) 3.交代下周攜帶能表現該記憶質感的物件,例如紙、繩、木等要一併放入水泥灌模中。

  • 05
    質感探索 II 質感與記憶轉化

    進行水泥杯墊灌模 1.檢查模具有無漏水 2.擺放校園大樓舊磁磚及帶來的質感物件 3.灌模

  • 06
    質感探索 II I 觸摸與書寫記憶

    1.拆模 2.砂磨水泥表面、觸摸質感 3.書寫記憶文字於磁磚上

  • 07
    分享與討論

    透過成品欣賞,互相討論呈現質感的差異,並交換意見,欣賞質感之美。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