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林佳玫

自然有「構」美

課程先觀察自然庭園景觀照片與日本枯山水構圖欣賞庭園設計,再利用綠色圓點貼紙排列組合練習主從關係。並從校園中尋找春天的植物、苔癬記錄規劃與苔球主體構圖的主從關係,待苔球主體的製作後,再為自己的苔球盆景增加校園小花小草及苔癬,創造出苔球盆栽的微觀世界。

自然食色

在國內外有很多利用色彩來改造環境的案例,透過案例討論色彩計劃於環境中給人的感覺,環境改造的色彩是否一定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給予我們很多色彩的選擇,環境色彩的選擇可以運用自然、人文來觀察擷取色彩。

自然好色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

世界之最

主要選定期刊第三期關於「生物演化」的單元,討論各種生物行為與演化的關係,再透過水彩練習描繪「世界之最」的主題。

皂話宜蘭

透過對於家鄉色彩的採集,希望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外,更能去接觸人文景觀像是廟宇、日治時期保留的建築、特色小吃名產...等,期許學生在探索這些內容時,感知家鄉色彩的豐富變化,更能珍愛自己的家鄉,宜蘭遊子對家鄉的記憶是顏色、是味道、是一輩子的感受,希望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在這忙碌社會求快的時候,他們可以慢下來感受。

慧質‧蘭心

宜蘭是一個舊城,舊城裡的各項傳統工藝,由宜蘭政府整理名為「蘭城百工」的紀錄,學生雖然生活在舊城內外,但昔日街景與產業已非,故希望透過質感體驗,讓學生認識蘭城百工的各行各業外,也能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及美感。

質得你心

介紹校園建材及質感,如二丁掛磚、小黃磁磚、磨石子、仿石花彩漆;收集場景質感回憶,如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用超輕土製作物件,進行陶板技法創作杯墊,壓印校園植物或器物質感;製作水泥杯墊模具,將三年回憶封存其中;砂磨後轉化為抽象記憶。

構‧不構美

利用美感電子書的結構資料,介紹自然和人造結構之美。以宜蘭的案例討論斜張橋和鋼鐵森林結構。利用餅乾堆疊探討結構中的「疊高」要素。進行不同材料的A4紙結構測試,設計能承重飲料罐的紙橋。欣賞現代橋樑設計,試搭達文西橋並討論設計草稿。進行紙卡橋製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並結合建築單元完成地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