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從「⾼中⽣在校⽇常」出發,檢視⽣活中的不便,解決在促狹的學習⽣活空間中,如何「從容」地「抽取衛⽣紙」,是這個課程的起始動機、進⼀步思考如何產⽣更「精巧⽽美好」的⾯紙盒容器設計,使⽤者能夠有更多愉悅的使⽤體驗。節錄結構構⾯中何欣怡老師的⼀句話:構造的⾓度,⽣活世界裡許多形形⾊⾊之物,可⽤「任務-部位-外觀與細節」來讓⼈認識。因此學習過程就從「觀察理解任務」>「構造部位思考」>「整體與零件的美感組合」等三個階段來循序推進。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觀察生活中的物件、大如摩托⾞或腳踏⾞的⾞體設計構造,每天要開開關關無數次的背包錢包、因疫情而大量使用之外帶餐飲的餐具等,可以發現同樣的功能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構造設計。
- 美感技術
- 運用切割尺與美工刀裁切折合厚達 0.1mm 的灰卡紙、保麗龍膠的接合技巧、立體紙盒的展開圖設計
- 美感概念
- Form follow function! 形隨機能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師給予適當的材料,並鼓勵學生從既有的材料選項中進行最大化設計,這樣的課程設計很有挑戰性。
- 給予的材料必須色彩簡約,強調由設計功能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以造型或色彩來引人目光。
- 能夠在未經指導的情況下,就發想或推敲出⾦屬圈與橡皮筋或棉繩等材料的可能性的學生不多,未來可再以此三樣材料,設計構造kit課程,來誘發學生的探索創作力。
- 仍有不少學生對於製作器材如的使⽤與控制⼒偏弱,也許仍是教師需多費⼼講解的地方。
- 本次課程設計從紙盒結構出發,能進⽽往構造美感的目標前進,是自己這些年在美感課程設計的另⼀個⾥程碑,也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題目。
-
01⽇常構造觀察
1.從⾼中⽣⽇常接觸最多的摩托⾞/腳踏⾞、背包/ 錢包、免洗餐具包裝三⼤類型的物品進⾏觀察與討論,各組蒐集同樣功能卻不同設計之構造圖片分享討論。(ex:⾞體材料、⾞燈、加油孔、置物箱、背包開⼝、側袋、掛勾、背負系統、餐具的乘裝與蓋⼦、如何密封開啟、紙杯與杯蓋組合⋯⋯) 2.結構的定義,結構的美由何⽽來?欣賞《美感入⾨》構造篇影片,再重新分析上節課所提出的各種構造,並討論這些構造的功能與美感。 3.欣賞世界上有特⾊的建築與⼯業產品設計,並討論「形隨機能」此⼀名⾔的意義。
-
02構造練習
1.運⽤美感構⾯的 kit 習作進⾏構造練習,思考零件與零件之間組構⽽成的各種可能。 2.思考⾯紙盒除了包裝⾯紙之外提供的其他功能。 3.提出在教室的環境中,存放、取⽤⾯紙時可能發⽣的不便,是否能運⽤⾯紙盒的設計來改進。 歸納整理出⽵中⽣⾯紙盒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是待解決的問題)。
-
03⾯紙盒與⽵中⽣
1.發下材料:四開灰卡紙⼀張、四開⻄卡紙⼀張、棉繩與⽩⾊橡⽪筋若⼲。進⾏材料探索與組合。 2.透過前⼀次上課討論結果,「⽵中⼈⾯紙盒」除了提供包裝⾯紙之外應具備以下功能⾄少兩種: a.可重複利⽤ b.反覆開闔 c.摺疊收納 d.量少時⾯紙仍易抽取 e.能附著於課桌椅 f.其他附加功能。增加評分重點三⼤構造設計:1.與⽵中課桌椅結合的攀附構造 2.⾯紙盒本⾝的開合扣束構造 3.提供額外服務的⾯紙盒構造
-
04⾯紙盒設計製作
完成作品後繳交,⽰範使⽤、拍照、欣賞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