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微影創藝:動畫專題

核心概念
  • 認識動畫、電影藝術、超現實藝術、錯視攝影、蒙太奇剪接
  • 從動畫短片、廣告、微電影中學習設計思考
  • 生涯探索:動畫師、攝影師、剪接師、分鏡師、劇本作家、電影美術設計
美感知能
  • 學習繪製角色場景、攝影、影片拍攝、分鏡、光線設計、剪接編輯

課程概說

1.藝術生活化/聚焦於學生的參與及學習 以藝術生活化的動畫將學生吸引至課程中,持續學生學習興趣。活動過程中先將影像藝術基本概念教學之後,翻轉教室,皆以學習單讓學生分組討論為方法,每次要達成任務為目標,讓學生實際參與整個課程,教師只給予可能的解決方案與技術性意見,放手讓學生盡量發揮創意。 2.表達數位化/科技融入教學現場 利用影像藝術發展數位科技能力,讓學生使用手機,對於教師雖然是個很大的挑戰,但這樣的鬆綁,學生也更能自主學習查詢相關資訊馬上互相討論,google即是學生的老師,居然討論效率也較以前高出許多。 3.創意詮釋化/重視思考、轉化與實踐利用廣告微電影作為實作影像藝術的起點,讓學生思考了更多超出課文文字中的感受。例如主角要如何呈現心碎的感受,每一次的受傷,情境與心境感受都不同,要如何才能立體呈現主角心緒的變化,從口白與動作去改變,是戲劇與劇本呈現時很重要的思考過程。而在實作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於文本的想像力與創作能力,並且賦予更多自我詮釋。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從動畫短片、廣告、微電影中思考
  • 美感技術
  1. 繪製角色場景、攝影、影片拍攝、分鏡、光線設計、剪接編輯
  • 美感概念
  1. 融入重大議題(生涯探索:動畫師、攝影師、剪接師、分鏡師、劇本作家、電影美術設計)
  2. 配合校本課程(生命教育)
  3. 學校活動(班級畢業影片製作)
  4. 跨域(語文/國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資訊科技、生命教育等四大領域,六項課程教師跨域共備。)

 

教師課後省思

  1. 研發兩份跨領域美感教學方案「國文課動起來-剪紙動畫」、「微影創藝」並已經實際教學多年,試著推廣動畫與微電影等多媒體媒材推廣。
  2. 辦理過程當中,是所有國二學生皆參與350人。
  3. 完成約70部成語動畫並於 youtube 發表作品呈現。
  4. 上下學期皆進行約2個月課程,與語文(國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資訊科技、生命教育等四大領域,六項課程教師跨域共備。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單元:驚鴻掠「影」-影像藝術概念建立與欣賞

    影像藝術概念、攝影史、電影史 藉由動畫藝術的鑑賞,帶到影像藝術的製作過程之理解,並且知識學習來分析探討文本,精簡文本,並重新賦予文章內容以圖像化的意義與生命。動畫中通常由許多影視作品皆由經典的小說改編而來,學生可以學習分析,文本與影像之間的轉譯,與精粹中間劇情的轉折,其中的文本最重要之核心價值陳述為何,以此去判讀影音知識,並以此加深學生對此文本之理解。

  • 02
    心領神「繪」-影像藝術分組合作與企劃

    主題選擇、動畫劇本、故事設計、鏡頭語言、分鏡腳本、人物造型、場景設計 在探討完動畫文本之後,利用分鏡表、人物設計、場景思考去全盤規畫一個完整的戲劇場景。利用紙媒材製作出會動的尺寸相符的人物場景與道具,學習動畫中的美術設計環節。

  • 03
    形影「相」繫-影像藝術執行

    攝影技巧、構圖美感、燈光指導、注意事項 打燈、攝影、展演角色,讓人物與攝影機的配合下,從討論的分鏡表中,一鏡一鏡地錄製出大家一起合作探討的劇本片段。運用眼睛、雙手,手腦並用,透過實作積累每一次的經驗。

  • 04
    「剪」影浮光-影像藝術後製

    剪接技巧、媒體教學、配樂選擇、口白錄製、轉檔輸出 拍完以後還有剪接。而剪接並不是簡單把片段接起來,而是影、畫、音的結合,除了上字幕、配音、配樂,還有特效、轉場、片首片尾的設計,還有資訊能力的訓練,學習轉檔、各種不同的格式,碰到問題開始會自己上網尋求解答,上網看網友分享解決的方式,各種測試,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步一步自己完成,真正提升自主學習與探索能力。他們能表達對於文本的重新詮釋,賦予結局新的意義。

  • 05
    相「映」成趣-影像藝術放映成效檢視

    學生作品分組介紹、作品播映、分組互評、教師講評 學生作品會公開在youtube上,播映給所有親師生欣賞,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公開在大眾面前的感動。而在真正做完影片之後,再看大家的影片,就會有著完全不同的觀影經驗,了解這些並不是簡單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動人作品之後,也能對影片藝術創作者付出的熱情感動,有志成為導演或是製作電影的學生,也能藉此嘗試,完成一部值得驕傲的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