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的結構力

核心概念
  • 結構與造型的關係
  • 學習造型配置的調整,兼顧功能與美感適切的結構設計,讓美感增加作品的價值
美感知能
  • 摺切捲黏等技法,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

課程概說

本課程使用摺切捲黏等技法,讓平面的紙張透過形變產⽣空間與質性上的改變;體會一張紙新結構的承受力。從實作課程中,學生藉由認識橋墩結構的形式,了解課程中發想的創意紙結構須符合的功能性,利用紙的折切捲黏⋯⋯等方法,讓紙結構產生力量與承載功能,透過小組討論與合作感受結構與造型的關係,學習造型配置的調整,兼顧功能與美感適切的結構設計,讓美感增加作品的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結構構面跟空間還有力學有關,並不是每個學生一開始都能迅速理解的美感構面,第一節課我在以木棍搭設橋墩活動中觀察到有些學生很快可以掌握重點,發現結構需要有支撐點才能形成空間也才能承重,少數學生能跳脫框架,利用兩張桌子原有的結構來當成支撐點,將橋墩搭設在兩張桌子中間,而多數選擇在桌面上搭設的同學失敗率比較高,因為桌面光滑沒有支撐點,因此難以達到我規定的10公分高度。這個活動學生非常有興趣,很順利的開啟小組討論,不過因為教具有限,有些同學可能無法在小組中盡情嘗試創作、表達自己的構想,但是若是每人一份教具,又少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契機,組員人數與教具的數量的比例需要再調整,從一組5人調整到3人可能會較適當。

以空氣之器、塩田千春、洪新富設計的一體成形紙提燈作品以及POP UP立體書為例,帶領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紙張的加工創作出立體結構時,因為學生以前多少都有剪紙的經驗,學生很容易理解紙張可以利用剪、黏、折、貼、捲⋯⋯等方法,或是增加紙張厚度,讓紙張能夠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並能承重,也很容易理解每個零件的粗細、造形、大小比例會影響整個結構形成的美感,不過對於學生來說,多數學生更重視的是結構是否能夠成功,當學生成功設計出達到條件的紙結構後,願意再花時間調整零件結構樣式與細節的學生並不多,這是我認為在這次課程中較可惜的一點。

結構構面因為不是一開始都能迅速理解的美感構面,因此需要更多的小組討論與合作,但因疫情影響,我將最後成品由小組共同創作形式改為個人創作,原先設計先創作出模型再做細部調整的這個部分,只有少數學生願意確實執行,因此若不考慮疫情因素,我認為應當由小組共同創作一個立體紙結構,再利用小組討論與合作,一起完成細節的修改,保留第一階段的模型用來比較,讓創作過程中能有更有美感討論與思考。所幸,多數學生對課程都有正面評價,覺得能作出可開闔的立體紙結構十分有趣、有成就感。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自然與人工的結構形式

    教師讓學生分組創意激盪利用木棍搭出橋梁,教師利用達文西橋的搭設說明,解釋結構與力學的關係。

  • 02
    體驗一張紙的可能-一張紙「折」板結構的可能

    「是什麼原因讓一張柔軟易彎的紙支撐重量?」 「折」的方式正是產生奇異空間的構造方法。 「折、捲」所展生的「加厚」也有助益。實地體驗一張紙的摺版結構,即可抵抗變形。

  • 03
    探究一張紙的容量- 一張紙切割結構的可能

    探究超商便利袋與空氣の器的相似設計?超商便利袋靈感源自2005年一位蘇先生申請到十年專利的吊塔設計被應用,似剪紙紙燈籠聖誕彩飾 ,比較空氣の器、便利提袋便當/茶飲有何異同?

  • 04
    一張紙摺切捲黏的可能

    利用紙切黏捲起後可讓紙杯與吸管一體成形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與觀察紙張如何從平面變身為立體結構。

  • 05
    紙張的結構力

    教師介紹幾種橋墩的形式,小組實作利用切、黏、捲⋯⋯等各種方式改變紙張原本的平面結構,兼顧美感與功能需求調整結構的形式,讓小組討論出來的結構能夠符合主題達到能承重的功能性。

  • 06
    創意橋墩結構作品的組裝與測試

    學生檢測與修整作品的結構形式,挑戰將設計的作品跨越兩張桌子,且可利用教室的現成物增進原先結構的乘載力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