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不同的質感會帶給物品不同的視覺感受,商品的質感搭配更直接影響商品價值,因此適宜的質感搭配是影響美感的重要因素。在此課程中學生能藉由對材質的觸摸與觀察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美,從教師提供的圖例與小組活動中,思考質感與視覺感受的關係,並能利用課堂所學試著改變物品的質感提升物品的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理解質感的定義
- 培養學生「質感美感」觀察能力,讓學生可以覺察到生活中自然物及非自然物的質感美
- 美感技術
- 透過實作將先前所學的色彩、構成、結構的先備知識與質感的知識與能力共同運用,完成杯子蛋糕的變身。
- 美感概念
- 利用生活物品為例,討論與反思質感美感與功能性的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一直以來國三的視覺藝術課都是不容易上的,尤其是三下,因為多數學生為了升學對於非考科的科目較不重視,也較不願意花時間學習,不過這六堂質感構面的美感課程,學生的回饋都是十分有趣,最後的回饋單書寫時間其實已經在會考前兩周,但學生都以滿滿的文字給予回饋讓我很感動,可能因為最後的作品是食物,是學生能夠自己吃掉的,而且也有品嚐不同食材的活動,而且這六堂課無關乎繪畫技法,探討的是每個人對於好質感的感受,是非常生活化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進行中,我能感受到學生是具有熱情的。
這個課程中,多數學生覺得最難的部分是在於奶油擠花,擠花對學生來說是很生疏的,但是擠花的成敗會直接影響作品的美感,又因為時間不足無法打發鮮奶油,只能選擇市面上的氣壓瓶鮮奶油來作創作,導致鮮奶油的擠花紋路不明顯,學生都覺得美中不足,這個部份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改進,最後一堂課如果能調成兩節課一起上,或許就能有時間讓學生打發鮮奶油,另外用花生醬擠花紋路明顯,不過因為花生醬的色彩不是很討喜,也不是很多學生喜歡吃,所以學生選擇花生醬擠花的並不多。
六節課完成這個課程其實稍顯不足,因此在下午茶的布置上,學生沒有充分時間可以多加討論,雖然有很多學生急中生智利用校園裡的植栽或是現成的班級公物來布置,但若要更完整,應該要多兩節課,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帶物品來學校,再由小組討論去蕪存菁留下合適的布置品,並且充分討論構圖,才能讓每組的下午茶布置都能完整展現美感。
-
01認識質感
利用恐怖箱引起學生動機,讓學生了解質地與感受在記憶中的連結。人會經由五官感受,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體驗種質地,這些感受會記載在記憶中成為生活經驗,因此當人們看到冰塊的圖案便會聯想到冰冷,這是以觸覺和味覺為主要感受,但是還伴隨著其他五官感受,例如:透明無色(視覺)、無味(嗅覺、味覺)、冰塊相互敲擊咖咖咖的聲響(聽覺) ;當看到火盆燃燒的圖案想到炙熱與危險,這裡除了觸覺以外,還延伸出心理感受。安排學生體驗各種不同的材質,藉以感受不同質感的材質美,教師再以冰的質感為例,學生閱讀文章”吃冰的滋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利用文字形容冰的質感、記憶美感與質感間有何關聯。
-
02了解質感的合宜性
質感的合宜性。上周已經了解各種材質與五官感受間的關聯,這周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設計品是否搭配了合適的質感,從中探討質感的合宜性。例如:滑鼠左右鍵的質感是光滑或粗糙?側邊抓握的地方質感光滑或粗糙?滾輪是光滑或粗糙?各組帶來的滑鼠都是一樣的質感嗎?試想設計師為何搭配這樣的質感?記憶中有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質感搭配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與分享,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學習單。
-
03質感的不合宜性
不同於一般認知的材質搭配產生的視覺衝擊。教師以杯子為例,請學生思考杯子適當的質感為何?再以不合宜的皮毛咖啡杯圖片引起學生注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當質感不符合一般認知時會造成怎樣的視覺衝擊?皮毛為質感的咖啡杯是否能帶給人愉悅的用餐感受?質感與美感的關聯性為何?
-
04理解質感美的重要性
以「Hermès兩萬元的新款藍白拖鞋神似台灣藍白拖」的新聞引起學生動機,教師以新聞內容讓學生討論兩者間的差異,藉此說明質感的重要性與對美感的影響。教師利用市場上杯子蛋糕的照片與售價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質感的搭配,提升杯子蛋糕的美感,讓杯子蛋糕成功變身提升價值。
-
05繪製杯子蛋糕變身設計圖
參考教師提供的食材(也可以自行準備不同的食材),思考如何利用不同質感的食材搭配,提升杯子蛋糕的美感,並將想法畫下來。
-
06杯子蛋糕變身記
利用不同質感的食材搭配,提升杯子蛋糕的質感美,互相參觀欣賞彼此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