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強化質感在生活上的重要性與運用,除了生活觀察之外,更多引導與探索讓學生從練習中對質感的體悟,讓身體觸摸,體會質地的差異感受,有更多的理解與想像。如讓學生在校園尋找相異材質觸摸﹑更細微的體會到不同感受。從食衣住行育樂不同材質中來觀察紋理,建立質感資料庫,思考材料與質感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質感的運用原理。再進一步探詢、發現自我內在特質後,接納自我與進行自我質感的轉譯,以質感來創作表現形式,慢慢體會質感所呈現的意涵。
美感預期成果
- 提升對質感察覺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 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 賦予質感抽象概念,結合自我特質進行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此次課程經由老師的帶領下,透過設計活動中去理解,思考什麼是質感?學生專注地用身體去感受,特別是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卻總是忽略它。將自身體查紀錄後,去釐清材質的特性與自我的連結,重新整合後再進行創作,轉化為具有美感的代表物。這樣的課程,讓學生能真正好好觸摸物件,他們驚訝的發現其中的樂趣,認真靜心觀察、得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物件,重新認識自己與物質,在每個任務裡,學生非常樂於參與其中,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因為課程規劃只有六節課,若能再加入多面向的深入討論,將使學生印象更深刻。
-
01校園質感探索
先閉上眼睛用手觸摸,體會質地的差異感受,想想與睜開眼睛時有何不同,用腳踩踏,最後比對三者感受。
-
02生活質地體查
請學生分組從食衣住行育樂中尋找不同材質來課堂,使用低倍鏡來觀察,拍照截圖分享並記錄於學習單中。
-
03質感特質大考驗
將質感用軟﹑硬﹑滑﹑亮﹑粗….等各種抽象名詞讓學生聯想,寫在便利貼上,由老師統整 想想自我特質性格為何?可用什麼材質為代表,利用一星期進行收集。
-
04自我質感拚盤
承上節課,將能代表自我的材料帶來,先用超輕土做出四方型後,使用材料進行排列組合,考慮秩序與美感,黏貼於方塊上。
-
05個性質感組合
1.將方塊集中讓同學猜猜是屬於什麼個性或特質 2.四人一組為單位,將每個人的質感方塊以放於一個白框中加以黏貼,成為一件作品。
-
06質感牆構成
1.將上一節課每一組完成的作品背後貼上磁鐵,放於黑板上讓學生練習如何在牆面上構成,並注意均衡與美感。 2.用欣賞者的角度來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