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個人使用的器物選擇出發,觀察器物組成,
探索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容器、器與物之間,來思考器物之所用。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練習敏銳的觀察力,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
對抗地心引力的遊戲、一張紙 的站立 ,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結構最重要的是與「使用」有關的議題,兼具美感及實用的東西,結構其實就是骨架 ,結構組成有一定的合宜美感,
符合適宜的平衡、比例等形式之美,即能達到力學與美感的協調, 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認識事物的本質,選擇適宜的器物,
思考人與空間的關係, 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
美感預期成果
- 能觀察生活中的器物的外觀取決於如何用與所盛裝何物,結構力量的傳達。
- 探索生活中器物的決擇、使用方式、取捨與搭配,小至器物大至空間的美感。
- 能發現器物中具備有力量結構與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 以饅頭當支撐點,教師使用陶土替代,產生了一些問題,基底可以較穩固,但時間久了容易乾燥碎開,
越往上發展,陶土的重量也會比較重,因為過程中統一都使用陶土,也無從得知使用饅頭是否效果會不一樣。 - 使用簡單的結構體幫助繪出展開圖,是有相當幫助的,學生完成自己的紙結構,除了自己跟自己的搭配也鼓勵跟其他同學的結合,能產出更多不同的火花,內紙跟外紙透過不同顏色更能清楚的感受到內外的虛實空間。
-
01挑選生活中的器物進行結構分析
1.課前請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件器物於課堂上分享,討論器型的功能、型 態、材質等。
2. 教師準備各式自然與人為的容器,進行引導。
3.引導學生探索立體結構的用途與力的傳導,使用心智圖表現。 -
02骨架撐體的命題遊戲
1.教師先準備限定的材料 每人數支牙籤與半顆饅頭
限制單一材料、去除接合的構造問題 ,饅頭只為了牙籤本身頭尾 和牙籤與牙籤之間的節點所用。
2. 學生實作體驗
命題一 讓線站起來一支牙籤與一小團饅頭(力的單向性)
命題二 讓面立起來三支牙籤立起來與一小團饅頭(力的雙向性)
命題三 讓體撐起來數支牙籤撐起來與一小團饅頭(力的方向與分散))
命題四 可圍塑最多空間的量體體感多支牙籤撐起來與一小團饅頭(力的方向與分散) -
03一張紙站起來剪割折捲
1.試驗簡單的結構體,透過一張紙的剪割折捲 ,將線結構包覆面,形成量體,完成容器中可盛裝的目的。
2.將上週的線結構放在紙 A4 紙張上,練習找出面與面相接成的展開圖。
3.尋找穩定的重心 -
04凹凸虛實的空間
1 尋找凹凸虛實的空間並討論分享。
2 從一大一小的器物組合中找凹凸虛實的空間 並討論分享。
3 從上週的結構體,放入一個有量感的物件,始產生虛實凹凸的空間。 -
05美感生活器型
上一堂課製作完成的器型,尋找適合擺放的物件,作擺設並且拍攝照片,作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