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纖林影造鐘面

核心概念
  • 運用美學上的解構再重組的意象,運用於質感的再造。
  • 進行質感變化的個人創作,設計文創商品的構思與發想。
  • 學習異質接合構造的學美藝術。
美感知能
  • 將質感觀察與描述的練習,透過學習單進行觸感或感受的描述。
  • 思考質感轉換後的設計理念。
  • 學習多元質感的選擇重組知美感。

課程概說

課程中「質感觀察」活動,透過質感小實驗來發現生活中質感,「質感轉換」活動,透過藝術家作品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嘆為觀紙」活動,認識紙是古老纖維工藝,是人類自然結合的智慧,自植物與動物生命後取下後的原料纖維,經「打後任意重組」成為紙,以手抄紙質感創作,讓學生在手抄紙的制作碰撞出不同的質感痕跡。
「捷足先登」活動,透過紙漿製作的粗細控制、壓力的不同以及添加物品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質感樣貌,質感再製造、嘗試從抽象到具象,感受質感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其美感運用。「纖知先覺」活動,紙纖維的輕巧高可塑性,讓這項材質擁有無限可能,當紙漿包覆形塑自然曲線他強大的包容力,將截然不同的媒材相容轉化,呈現纖維多變風貌。「質纖造鐘面」活動,將適合與紙纖組合多元材質接合,加入時鐘指針,質感再造轉換創意商品設計理念。

美感預期成果

  1.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對美有感」為目標,帶領學生運用視、觸覺感官來發現質感的真實存在,並讓學生對學習環境有親切的認識。
  2. 嘗試適當運用紙纖維的特質,包覆形塑自然曲線的包容力,結合多元材質的質感,將截然不同的媒材相容轉化,呈現纖維多變風貌時鐘的設計。
  3. 希望透過質感的體驗課程,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省思自己生活中的物件所呈現出的美感,轉化出的質感,是具備著如此美妙的面向,進而重新省思自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並運用於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1. 從製作再生手抄紙到教學課程,賦予廢紙新的生命,並將環保意識、资源再利用的理念植入生活,讓學生更懂得珍惜手邊资源,也增加了生活中師生互動的美好印記。
  2. 課程7~8〈異質接合〉是一個很棒的構想教案,但因過程使用材料運用沒有掌控好,無法如期完成如圖作品,假若有機會再實施將就此部分,再重新規劃。
課程規劃
  • 01
    質感觀察

    觀察植物、地質、人造物等質感,學生各自發表觸感或感受後,透過學習單進行描述與紀錄。

  • 02
    質感轉換

    觀賞藝術家作品、仙人掌衣物、疫情海報等設計作品,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透過學習單進行描述與紀錄。

  • 03
    多多紙教

    了解生活中有許多紙製品,在紙出現普及前,探索古人們會利用什麼東西來替代。請學生討論帶什麼紙張,盡可能帶不同的類別以學習單進行分析。

  • 04
    嘆為觀紙

    能理解手抄紙的製作原理,學會製作手抄紙。以集的紙張學習自製紙漿,並練習使用抄紙網。能學會控制抄出的紙張厚度。

  • 05
    捷足纖登

    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
    嘗試變化紙張顏色或加入異質素材,以呈現紙張的同質感。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
    給人的感受。

  • 06
    纖知纖覺

    將紙漿加入不同材質如:乾燥植物、蕾絲布、網狀麻線等等,藉由分析不同的紙漿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
    纖維材質,探索不同植物纖維的特性及複合媒材的抄紙技法,轉化為自由創意表現。

  • 07
    異質接合

    1.以紙漿纖維作為主要物件,使用不同的接合方式,嘗試將紙漿加入黏著劑如:漿糊、白膠,選擇一種材料,透過不同的接合成一立體物。製作成一個完整的立方體構。
    2. 並討論乾燥植物、鐵絲、網狀材質、麻繩、螺絲、橡皮筋⋯等不同接合方式的特性,其所呈現的效果及美感呈現的地方。

  • 08
    紙纖造鐘面

    承接上節課,將作品與時鐘指針接合。
    1. 紙漿再加入一種材料將不同元件的組合挑戰自製立體物15X21公分以內並探討如何使之具有美感的立體時鐘,
    2.功能上加入時鐘指針,是希望賦予實用性和生活化,也是給予學生打破材質既定的印象,重新建構發現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3.完成個人獨無二到設計作品並展示於光影牆面,各組分享討論。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