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 對生活中接觸的多元文化,能有更多一層的認識。
- 認識民族色彩、工藝,了解文化形成的元素。
- 選擇不同文化色彩的嘗試,對生活層面會有不同的刺激,增加生活的異國情調。
- 對新的文化接觸,能從基本的美感構面去認識,成為具有美感素養的人。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過程中發現,七年級學生在剪刀的使用上,及打單結或死結能力較缺乏,比較不會主動去發掘問題、解決問題與討論,較被動式的希望由老師直接提供給予知識;【體驗實作課程】較具學生吸引與期待,尤其毛線球器如何使用及毛線色彩配色問題, 直接挑戰課程是否熟悉與認知,讓孩子印象深刻。
課程規劃
-
01第一堂
在地原住民族與南島文化起源認識。
-
02第二堂
學生進行自己的色票染色製作,以自己的色票色階編織出小杯墊。
-
03第三堂
列印南島民族臺灣及太平洋上的南島語系民族相片,帶學生了解拆色的技巧,及分析各民族服裝的色彩分佈比例,以原色畫出色卡色票,同時留意,每個色相之間要有細微的區隔線,才能維持色票的乾淨度。
-
04第四堂
學生歸類主色一樣的民族,同時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色票做幾何圖案設計。並以瓦愣紙板,上下直向剪鋸齒狀,再以毛線先上下交錯勾入紙版的溝槽內,作為編織的基底線。
-
05第五堂
開始做橫線的編織,以完成想要呈現的作品色彩。
-
06第六堂
學生以小組選出一個民族色票的幾何設計作品,同時以色布,一起分工拼接,完成大型的拼布作品 ,完成後學生作品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