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植感標本箱

核心概念
  • 了解色彩調和的搭配美感
  • 運用自然素材的色彩、質感去搭配擺飾的設計
美感知能
  • 應用畫筆調和水彩顏料並表現出所要呈現的色彩
  • 使用剪刀或美工刀等工具進行材料的修整

課程概說

探訪學校周邊生態園區,從觀察環境延伸到色彩的感知,細微地剖析自然的色彩,除了探討在光線下自然色彩的變化,也利用描繪自然素材產生的光影認識自然物的構成美感。藉由拜訪在地藝術工作者的自然媒材創作,引導學生蒐集自然素材進行手抄紙製作,從素材的色彩到質感,感受自然物與人造物的差異,並且依據美感經驗組合色彩樣本、裝置於標本木盒中,搭配燈光布置的設計,完成一件色彩標本箱的美感家飾。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自然環境,去蒐集、分析、體驗自然色彩與質感。
  2. 運用多元媒材進行美感創作,從中學習畫面構成與複合媒材的使用。
  3. 透過校外教學讓學生深刻體驗自然環境帶給感官的各種感受。
  4. 從活動中思考如何運用身邊常見自然素材創作,將美感帶入生活之中。

教師課後省思

  1. 美術班、普通班學生均有參與,最後呈現方式因課程節數不同略有差異,但學生都對於作品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成就感。
  2. 自然採集的課程,讓學生直接面對素材,選擇與取捨就是一個難題,慎思熟慮後才能友善環境,並且盡力回饋環境。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

    運用色票進行自然色的色彩分析。

  • 02
    第二堂

    介紹以自然素材創作的藝術創作,請學生思考自然色彩與生活環境的關聯,並且記錄與聯想色彩感受。

  • 03
    第三堂

    帶領學生到學校門口對面生態園區,進行小組活動,搜尋樹下、水池邊的素材,並依色彩的彩度、明度進行美感排列,拍照記錄。

  • 04
    第四堂

    修整蒐集到的素材,同時進行分類,讓素材整平、收藏、乾燥,記錄素材本身的色彩、形狀與質感特性。

  • 05
    第五堂

    拜訪纖維創作藝術家,由藝術家帶領認識自然纖維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進行環境踏查與自然纖維採集。

  • 06
    第六堂

    進行纖維手抄紙製作,整理先前收集的自然素材與踏查採集的材料,清洗、剪碎、浸泡、捶打材料、煮軟纖維。

  • 07
    第七堂

    請學生觸摸、感受、觀察纖維的質感與色彩,抄出自然色纖維的紙張。

  • 08
    第八堂

    以收集到的自然素材、手抄紙作為標本箱主題,設計素材的畫面構成。標本箱木盒組裝、黏接、打磨。

  • 09
    第九堂

    以鋁線、鐵網作為木盒底部支撐,並以具有透光性的手抄紙覆蓋、黏貼。鋁線造形可自由彎折造形,鐵網的網格也可以剪裁合併格子,產生不同比例的方格或組合。

  • 10
    第十堂

    依據設計圖將自然素材黏貼、固定於標本箱中,保留空間讓光線透出,呈現素材的形狀。

  • 11
    第十一堂

    植感標本箱小展發表並分享創作體驗。

翁雅慧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