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的力量

核心概念
  • 欣賞合宜的結構構面呈現的美感
美感知能
  • 認識結構及生活中結構的組成元素
  • 欣賞合宜的的結構構面及結構構面的美感
  • 能用紙張做出穩固的結構

課程概述

疫情時代,紙隔板是學生在校用餐的日常,但常面臨到吃飯到一半紙隔板就倒下的狀況學生也常埋怨為何要用紙呢?因此透過課程讓孩子了解:藉由結構組成,在輕巧的材質也能承載負重。
課程一開始藉由生活中輕薄的影印紙,讓孩子嘗試運用摺、撕、重新組合等方式有機會能撐起一杯飲料的重量,接下來讓孩子挑戰利用瓦楞紙經剪、貼、綁、摺方式完成一個結構,讓一個人能站在上面,最後讓學生思考,當不能綁與黏時,我們還有什麼方式能固定想要的造型呢?在課堂中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嘗試,讓學生體會到紙張力與美的呈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會用瓦楞紙製作卡榫,完成想要的造型結構。
  2. 學生能了解橋墩結構概念,並利用瓦楞紙設計製作出橋墩造型。
  3. 學生能運用結構的概念解決生活相關問題。
  4. 學生能從不段的嘗試與失敗中找出原因,修正完成新作品。
  5. 學生能學會與同學討論,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學會接納他人觀點。

教師課後省思

  1. 瓦楞紙雖常出現在學生生活中,但學生對它並不會太仔細關注紙張的運用及其結構,因此在瓦楞紙不可能的任務中,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瓦楞紙的結構對承重力的影響。
  2. 橋的設計與建造時,學生雖都有自己先畫出設計圖,但在實際操作時,部分學生會急於馬上蓋出橋梁而隨意拼接紙張,而沒有考慮結構部分,甚至完全不顧設計圖。若下次再進行此課程,在橋樑建造進行時,可以拆解更細節的部分引導孩子,才不會只考量到橋面的通過而已。
課程規劃
  • 01
    一張紙的力量

    1. 面對每天吃飯隔板倒下的問題,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獨門妙招。
    2. 讓學生於課堂上嘗試用一張影印紙,讓學生透過摺它、撕開它、重新組合它、改變它的結構,讓一杯飲料承載在紙張上離開桌面五秒鐘不倒下。

  • 02
    瓦楞紙初體驗

    讓學生練習用瓦楞紙,經過剪、貼、摺、綁等各種方式來做一個結構,使自己能成功站在上面不倒下來,且結構也沒遭受破壞,藉此熟悉此媒材。

  • 03
    瓦楞紙不可能的任務

    學生利用瓦楞紙,只能以十字卡榫的方式固定做出一個結構(不能綁與黏 ),至少離地面有一定高度,最後只要人能站立在上面超過10秒鐘且結構完好如初即可通過挑戰。

  • 04
    看看結構的力與美

    1. 與學生討論如何搭好一個成功的結構,你覺得關鍵點在哪?然而一個成功的結構除了載重功能之外,是否也應該包含視覺上的美感?一樣是成功的結構作品,為什麼有些設計比較好看呢?它讓人覺得美在哪裡呢?
    2. 接著引入下一節課的重點,舉例世界上不同形式的橋墩橋樑作品,讓學生觀察,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搭出一座兼具力與美的橋樑。

  • 05
    搭起友誼的橋樑

    1. 學生4-6人一組,兩張桌子相隔30公分,設計出連結兩桌面的橋樑,並用瓦楞紙做出橋樑模型,最後在橋樑上進行重物測試,看橋墩是否可耐重且不會垮掉。
    2. 於課堂上每個人都要畫一張橋樑設計圖,並於小組內討論誰畫的橋可行度最高,作為小組的橋樑設計圖稿。

  • 06
    開始動工製作

    對各組完成的橋墩開始進行三階段測試:

    1. 把橋放在兩張相隔30公分的桌子上,用一台小車實際從桌面開過,完成上橋及下橋,到達另一張桌子的動作,看是否真實可通行。
    2. 給學生30秒時間拿老師提供的飲料放在橋墩上,以不放垮為原則,學生自己能決定拿取飲料的數量,以挑戰橋樑的耐重力。
    3. 在前一挑戰任務狀況下進行耐震測試,由下一組同學來輕搖兩桌面,看橋樑是否能通過耐重及耐震的測試,不會因此坍塌。

  • 07
    學習心得

    透過學習單回饋,讓學生反思這單元的心得及所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