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石碇好站

核心概念
  • 如何安排適當的色彩和質感在環境當中。
  • 如何安排圖文使版面具有美感且清楚易讀。
  • 如何利用圖文的大小變化,清楚描述相對應的資訊(如遠近距離、停留時間 等)。
  • 如何讓設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並兼顧機能與美感。
美感知能
  • 版面編排
  • 設計思考

課程概說

本課程藉由生活圈的街道傢俱為素材,讓學生產生與環境的連結,提升認同感及藉由規劃身邊的設施提升學習興趣,運用設計思考發想適合的改造企劃,把親身在石碇的三年體驗轉化 成為公共設計。教學活動配合本校學生的特性,以觀察及實作課程為主,在動手嘗試的過程中歸納整理出具體概念,同時以異質分組進行合作學習,透過操作、小組討論再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在過程中培養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課程兼具實作及論述結合數位融入教學,期待學生能更容易將所學應用至未來情境中,並能在歷程檔案裡妥善呈現所學。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石碇高中公車站的環境色彩。
  2. 石碇高中公車站適合運用的質感。
  3. 怎樣的版面能更有效地傳達想法?
  • 美感技術
  1. 色彩規劃
  2. 版面編排
  3. 設計思考
  • 美感概念
  1. 如何安排適當的色彩和質感在環境當中。
  2. 如何安排圖文使版面具有美感且清楚易讀。
  3. 如何利用圖文的大小變化,清楚描述相對應的資訊(如遠近距離、停留時間等)。
  4. 如何讓設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並兼顧機能與美感。
  • 其他美感目標

配合其他課程,於藝術生活課程中(非美術課)實施。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課程素材選擇學生每天上學通勤都會使用到的公車站,和日常生活環境關係密切,藉由自由挑選學校山腳下的不同公車站,各組提出改造計畫。讓學生能依據使用者觀點思考如何改造,過程中對設計思維有更深刻的體會。

日常生活的元素往往是學生最能深刻觀察的設計素材,能夠較輕鬆地入手,並且更積極參與相關討論。未來的課程也將繼續挑選生活中的素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

在這次的課程中,起初繪製平面設計圖,學生的想像力常常無限延伸。然而,開始製作模型時,小組才發現空間有限,或者難以容納所有預想中的設備。立體模型的設計製作階段能更切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有助於學生具體考慮空間限制和實際可行性。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街道傢俱,觀察學校周邊公車站。

    1. 認識街道傢俱。
    2. 藉由不同國家、功能的街道傢俱討論公共空間的社會性。
    3. 比較防躺長椅和有活動遮版的長椅的背後的社會思考,好處以及各自面臨的挑戰。
    4. 小組整理出理想街道傢俱的樣貌。
    5. 作業:觀察石碇高中旁的兩個公車站設計,以及紀錄同學們在公車站的行為樣態。

  • 02
    藉由資料搜集、歸納整理,訂出設計發想的方向

    1. 將觀察到的等車同學行為描述和同學分享, 小組完成等車活動流程圖。
    2. 小組從一連串的行為中,列出使用者需求。
    3. 將使用者需求分類整理。
    4. 小組發想如何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發想,並在點子牆展示、瀏覽全班的點子。
    5. 各組將點子牆上其他吸引自己的新想法貼到小組發想單上,擴充小組內容。

  • 03
    能分析在地的環境生態並整理成圖表,並將蒐集 整理的資訊應用至設計當中。

    1. 小組進行石碇環境分析,蒐集整理生態以及 氣候地形景色、人文歷史等資料。
    2. 將資料整理成資訊圖表。
    3. 檢視上週點子牆紀錄,補充在地資料並尋找可發展的想法。
    4. 各組組長留在位置上介紹小組設計,其他成員移動到其他組別,聽取別組的方案,並給予回饋便利貼,包含支持的論點以及疑慮項目。
    5. 小組成員共同檢視其他同學的回饋,重新整理公車站設計發想。

  • 04
    石碇好站提案製作

    各組繪製公車站設計圖、說明圖或模型。

  • 05
    石碇好站發表

    1. 各組發表作品。
    2. 小組互評回饋。
    3. 整理歷程紀錄,上傳本學期歷程檔案。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