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青春說課─活用攝影眼
在生命成長中
記錄生活的溫暖、溫馨、溫度
用攝影方法實踐自身的觀點,
用影像記錄校園風雲人物榜的神采。
提問:
什麼是你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如何拍出有溫度的照片?
從校園場景裡看見青春故事,學習提起相機,紀錄校園點點滴滴的喜、怒、哀、樂美好影像。
啟發學生的觀察、認知、體驗、探索、創造等多元能力。
透過實景攝影,提供一些相關的詞語字彙,延伸出更多創作空間。包括:光影、色溫、季節顏色、空間、動態攝影、構成、肢體語言、反應互動情緒、機會快門、散景、迷焦、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緣起~
一、從太平洋剛昇起的銀河,談點線面;
二、了解環境特性;注意背景色調,談色彩到散景藝術性,如:(1逆光 滲透光轉為光泡、2低ISO 大光圈 背景如油畫、3 一樣滲透光、平行光 產生彩虹光泡4高ISO 背景虛化~ 快門速度、5高速快門 虛化背景);
三、談比例構圖,從預期主題進入畫面 :1(選定背景主題預期性進入畫面) 2微距攝影 3(光軌) 長曝光 高雄輕軌~ 曝光三十秒4氣候驟變 閃電交加;動態攝影─快速快門 ;
四、為現在進行式按下停止鍵;創造氣氛 迷焦;
五、動態攝影-慢速快門 追焦;
六、機會快門;把攝影與生活作連結。
檢驗步驟
Q1:瞭解環境攝點特性 並善用
Q2:觀察拍照時機點 並紀錄
Q3:活用攝影參數 並紀錄
Q4:師法大自然節奏的攝影精神
Q5:發揮攝影眼,讓生活處處有美景
美感預期成果
課程以帶領學習者從校園生活觀察出發,導入愛校、愛學習,延伸探索學科場域,呼應校園學科特性的學習經驗,讓學生自我思考,環境關懷參與。
學生將學會:
- 能運用美感構面觀察省思環境中的美感問題。
- 能分析環境空間中的色彩、材質及比例配置。
- 能思考景物在影像構圖中的合宜配置。
- 能運用光、色彩、空間配置與氣氛影像創作。
- 能布置藝術牆。
- 更期待小組分工、鷹架學習,呈現學習成果多樣性。
- 最終培養學生追求至美至善的鑑賞思辨能力,為學生埋下社會美學養分。
教師課後省思
- 讓學生討論在地主題, 布置藝術牆。
- 適性分組讓學生彼此鷹架學習,激盪新創意。
- 能用影像表達創意,學習尊重,分享成果。
-
01緣起─環境感知(觀察從太平洋剛昇起的銀河)
企劃與紀錄(初探)
描述觀察對象 / 環境、地理、文化、歷史各種條件等當成線索
操作方法 / 發現夜間銀河與環境太平洋關係
使用材料技術 / 採一邊觀察一邊圖文筆記的圖像設計紀錄。
美感觀點 / 點線面生活觀察夏季銀河介紹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引起學習動機(合歡山銀河照片) -
02企劃與紀錄(初探)瞭解環境攝點特性並善用
描述觀察對象 / 描述眼見環境引起內心起伏的情緒
操作方法 / 學習觀察人與周遭環境的巧妙互動
使用材料技術 / 校園探索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1. 能發現環境中比例構面,
2. 尋找趣味好玩的畫面
3. 用情緒氣氛彰顯狂想的自我風格。 -
03觀察紀錄 拍照時機點(觀察光線變化與攝影的關係)
生活觀察與紀錄
描述觀察對象 / 分析環境中的色彩、材質及比例配置並記錄。
觀察人與周遭環境的巧妙互動
界定各構面間的具體關係
補充增加美感體驗
操作方法 / 基本單眼相機操作,並紀錄生活
使用材料技術 / 單眼相機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表現)
用正確指導語引導被攝者在鏡頭前呈現自然樣貌 -
04色彩 背景色效果 藝術性散景
藝術性表現
描述觀察對象 / 學習觀察人物背景顏色
界定各構面間的具體關係
補充增加美感體驗
操作方法 / 參考範例,現場指導
使用材料技術 / 調整相機參數,使背景呈現藝術效果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感受多元的藝術背景效果 -
05實作 活用攝影參數
描述觀察對象 / 認識環境與參數關係
界定各構面間的具體關係
補充增加美感體驗
操作方法 / 現場示範
使用材料技術
1. 比較自然與室內光差異,學習調整ISO參數。
2. 認識光源對畫面構成的影響。
3. 分組討論,比較差異。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能正確實作 -
06構成 預期構圖進入主畫面
描述觀察對象 / 主題特性
界定各構面間的具體關係
補充增加美感體驗
操作方法 / 填滿構圖框並分析主題及副題為背景
使用材料技術 / 構圖框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為詩意的畫面畫龍點睛
運用前框景概念,讓學生走進畫面,簡易理解美的原理原則及構圖的基本概念。 -
07(表現實踐)用攝影方法實踐自身的觀點
描述觀察對象 / 參考範例,選定自我表現風格
操作方法 / 2人一組 互為拍攝
使用材料技術 / 拍下專注眼神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賦予創作的神采與新生命 -
08(表現實踐)為現在進行式按下停止鍵
立體空間的構成(初探一)
生活上之應用或設計可能,參考「文創作品」
描述觀察對象 / 生活行為觀察
操作方法 / 為日常生活捕捉進行式動作
使用材料技術 / 分組手機習拍
預期成果 / 培養團隊默契,紀錄生活軌跡 -
09(表現實踐)動態攝影-快速快門
立體空間的構成(初探二)
生活上之應用或設計可能,參考「文創作品」
描述觀察對象 / 捕捉運動中的人或物體
操作方法 / 追尋運動中的物體並附於動態感
使用材料技術 / 能估算移動物之速度設定快門
預期階段成果 / 能掌握快門時機,紀錄移動物之清晰影像 -
10(表現實踐)迷焦 氛圍與質感
立體空間的構成(初探三)
生活上之應用或設計可能,參考「文創作品」
描述觀察對象 / 配合主體物創造氛圍
操作方法 / 確定焦段可調整之範圍
使用材料技術 / 迷焦
美感觀點 / 迷焦讓光泡呈現喜樂、幸福感 -
11質感氛圍轉化 幸福的彩虹光泡效果
創作基礎課程規劃
描述觀察對象 / 參與式主題: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賞心悅目事物
操作方法 / 確定焦段可調整之範圍
使用材料技術 / 迷焦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賦予美感的形而上情感意涵的部份 -
12(表現實踐)追焦
立體空間的構成(初探四)
描述觀察對象 / 移動物體之速度
預期階段成果 / 掌握快門,清晰紀錄移動物,背景呈現動態感
操作方法 / 移動物體之速度設定快門
使用材料技術 / 保持追焦速度穩定性
預期階段成果 / 並清晰拍下運動節奏
1. 發現美感空間中的和諧元素。
2. 懂得動態影像的表現與畫面均衡內涵。 -
13(表現實踐)動態攝影─慢速快門
立體空間的構成(初探五)
描述觀察對象 / 更慢速追焦移動中的物體
操作方法 / 追尋運動中的物體並賦於更動態速度感
使用材料技術 / 移動物體之速度設定快門(進階)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掌握快門,紀錄移動物之動態影像
1. 發現美感空間中的和諧元素。
2. 懂得動態影像表現與畫面均衡內涵 -
14(表現實踐)瞬間-機會快門
描述觀察對象 / 參與式主題:引導學生討論生活稍縱即逝的畫面
操作方法 / 習拍:繽紛落葉、 瞬間神情。
使用材料技術 / 手機拍攝
預期階段成果 / 把握瞬間,思考未來,勇敢探索新的美感經驗。 -
15(實作)生活與藝術
特別企劃 用影像說故事
在執行拍攝中,體會最真實的生活樣貌。
成果補充與在地生活的關聯性並引到學生反思生活中的色彩、比例、構成的體現,將概念轉化為日常能使用或對話的設計作品。
描述觀察對象 / 對生活週遭所見:食衣住行育樂的感動及發現
操作方法 / 小組分組
使用材料技術 / 人像為主,校園為景,各拍下悲、喜情緒。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構思有故事的創意畫面。 -
16(實作)發揮攝影眼
點亮學生的價值,讓成就感帶領學習,讓生活處處有美景。
描述觀察對象 / 對生活週遭所見印象特別深刻的發現
成果補充與在地生活的關聯性並引到學生反思生活中的色彩、比例、構成的體現,將概念轉化為日常能使用或對話的設計作品。
操作方法 / 能運用色光、空間配置與氣氛練習影像創作。
使用材料技術 / 嘗試運用手邊鏡頭拍下別具創意的視覺故事。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教師在現場教學的敏捷力,引導訓練學生即時思考、能接住生活中的變化球,滾動修正。
1. 能應用比例構面於創作,
2. 讓尋常景色轉換成趣味好玩的畫面
3. 突顯夢幻狂想的自我風格變化。 -
17形狀 結構初探 師法大自然節奏的攝影精神
描述觀察對象 / 打開五感:視、聽、嗅、味、觸覺,覺察大自然節奏。
結合校園周邊環境議題,培養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問題意識」,符合美感教育精神。透過生活化的設計課程,才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在操作練習中認識不同的美感構面,以符合美感教育中,從日常生活觀察出發,透過設計方式回應的主旨概念。
操作方法/用相機記錄時序的變化及影響。
使用材料技術 / 相機紀錄。
美感觀點 /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 探討美的元素。
1. 發現美感空間中的和諧元素。
2. 養成記錄時序對人的意義與內涵。
預期階段成果 / 啓發對自然環境的關懷,進而做到,敬畏自然。 -
18(表現實踐)藝術牆布置成果展
描述觀察對象 / 人物與校園的合宜配置、空間布置。
結合校園周邊環境議題,培養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問題意識」,符合美感教育精神。透過生活化的設計課程,才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問題」,並在操作練習中認識不同的美感構面,以符合美感教育中,從日常生活觀察出發,透過設計方式回應的主旨概念。
操作方法 / 成果分享交流
使用材料技術 / 主題式發想、團體創思設計
預期階段成果:
1. 能獨立思考建立自信的美感判斷
2. 能與組員討論溝通,票選最佳方案
3.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尊重他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