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不紙一次結構設計

核心概念
  • 講究均衡的結構設計
  • 結構外觀造型之美感
  • 環境永續友善的核心
美感知能
  • 嘗試思考並進行創作,反覆修正
  • 應用紙材呈現出穩定的立體結構
  • 材料對環境的友善、精簡化、永續性
  • 環境議題融入並實踐在日常生活

課程概述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從中發現結構之美,並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建築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結構與美感並存的重要性,並思考材料的永續性及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及環境友善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其基本原則,懂得欣賞和創造力與美的造型。讓學生勇於創作,將概念轉化呈現,並加以自省調整修正,創造出符合力與美的立體造型紙燈飾,從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 描述造型符合何種美的十大原則。
  2. 辨認材質的堅固程度與其永續性。
  3. 認知對環境友善的重要性,並能實踐於生活中。(環境教育議題融入)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體驗、理解、創造和實踐的教育,在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和審美能力,並促進學生的創造力、思考力和跨領域學習能力佔據很重要的部分。美感教育也是一種追求人類幸福和永續發展的教育,以及一種讓科技與人文有機連結和對話的創新教育。然而,在推動美感教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缺乏美感教育的評量工具和指標,難以評估學生的美感學習成效和教學品質。而跨領域統整課程的設計和推動不易(如因時程關係無法在課發會決定彈性課程前就規劃好,像是本課程牽涉到與生活科技正相關的部分只能利用課餘與生科教師討論),較難以將美感教育融入各學科和學習領域,需要更多的行政規劃配合。

課程規劃
  • 01
    結構美感

    帶領學生觀看學校周遭的建築,和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再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建築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比較兩者外觀之美感,思考結構美感的重要性。並欣賞自然中的結構,與學生一起找尋其中的規則性。

  • 02
    一張紙的可能性

    讓學生嘗試用一張紙演變成一個立體結構,突破2D平面,可與過去經驗產生連結、任意發想,並著手實驗,討論紙的永續性與減少材料使用之作法,最後全班討論分享。

  • 03
    不同紙材對結構的影響

    學生每人會拿到6張3種不同厚度的紙材:奶瓶紙、西卡紙、影印紙,經過思考與實驗,任選3張已非黏合的方式進行組裝產生具美感造型的立體結構,最後全班討論分享。

  • 04
    立體造型紙燈飾(一) 結構發想

    全班2~3人一組,每人設計出一單位型,平面圖型或立體造型皆可,將同組所設計出的單位型加以組織,發想出一「立體造型紙燈飾」,並為燈飾命名。

  • 05
    立體造型紙燈飾(二) 結構補強與修正

    學生複製所設計出的單位型,完成燈飾結構並思考結構中的失衡問題,進行調整與補強。並考慮其設計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 06
    結構造型的心理感受

    小組成果發表,掌握結構、美感、環境友善的核心概念,在網路上以社群媒體與同課同學交流,並進行縱向學習成果分享與回饋

蔡善閔
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