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美感素養中,包含色彩、形體、質感…等多種向度,課程以質感體驗為核心,結合各素養面向讓學生發現、探索、嘗試、體驗。創意來自人心,夏天一杯冷飲、冬天一杯熱飲,總能帶給人舒暢的心情,為了增加杯套「止滑、耐溫度變化」等功能性,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提倡環保概念選擇合宜的布料,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探索多元的表現。除了實用目的之外,提升美感的層次,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美感電子書中了解什麼是「質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從不同角度切入我們平時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探索不同材質的線繩,從觸覺、材質特性與經過處理後質感的前後對比。最後運用在生活中,為使杯套的質感設計達到「止滑、耐溫度變化」等功能,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如何處理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利用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平時生活接觸媒材的經驗豐富,但較少細心地去觀察感受質感,或是說較少以分析描述的方式進行質感探討。
- 美感觀察在開始時,學生在操作發現及表達過程中,學生對於質感的表述會因學習基模不同而有落差。雖然在開始的表達簡單,但在後續發展透過課程的發現與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觀察的方法與重點。
- 學生所累績的質感經驗,和個別的生活方式以及常接觸的事物很有關係。
- 課程主要在體驗感受不同的質感應用,杯套製作上因學生個別的表現能力不同,有完成度或精緻度的差異。可以從結構著手,提升成品的可用性。
- 以杯套為主題的探索與設計,除了不同媒材的質感感受外,還加入設計的目的、實用性、造型美感…等概念。讓學生能了解設計的思考發想,透過製作執行,較完整地理解設計的脈絡與價值。
-
01從線繩探索質感
探索不同材質線繩 :棉、麻、緞帶、毛線、尼龍繩的質感狀態。例如:接觸表面感受到粗細、軟硬、溫度,觀察表面紋理、光澤、透光性、可塑性、耐熱程度、延展性等,將觀察結果紀錄在學習單。
-
02質感超級變一變
可利用工具刮、綁、擦、縫、編、貼......等等的技法。試著改變表面質感,再摸摸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
03不同材質的探索
探索不同布料:棉、麻、絲、尼龍、不織布的質感,了解主要來源、優缺點、透水性、耐熱性、耐用性等,從中挑選合適的材料,藉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探索多元的表現。
-
04止滑、耐溫杯套材質設定
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如何達到止滑的功能,在表面質感部分需考量手感;在耐溫部分需考量材質與 厚度。
-
05杯套功能與美感設計
運用質感的概念設計杯套,可以採行複合質感,讓杯套除了「止滑、 耐溫」實用目的之外,再提升美感的層次。
-
06杯套設計發表
請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與如何將質感應用在生活中,提升生活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