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築.校門口

核心概念
  • 學習構成原理啟發學生對造型組合的概念
  • 思考環境永續議題,在創作中體會本校優美的生態環境特色
  • 觀察公共藝術的設計,構成原理與造型組合的概念
美感知能
  • 用紙張、竹、木頭、石頭等材料, 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模型
  • 討論不同材質的特性的連接方式、結構組成

課程概述

這單元名稱為「構築˙校門口」,有鑑於本校校門口位於交叉馬路口邊,校門入口並無明顯意象指標。故希望讓學生以公共藝術的設計觀察為出發,透過構成原理與造型組合的概念,用紙張、竹、木頭、石頭等材料, 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等等方式 ,讓學生創作出一個屬於本校特有的校門口地標-公共藝術的模型。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會受限於材質的運用,在教學之前應該更多去舉例或試做。
  2. 程度好的學生,做出來的成品非常經驗。 但有些孩子比較無法去想像嘗試不同的接合方式,或許下次設計後,可以有一些範本可以參考,給一些做不出來的同學參考。
課程規劃
  • 01
    認識校門公共藝術與我們的學校

    透過校園公共藝術作品賞析,經由小組互相討論,延伸出學生對於我們學校校門口的設計意象與美感期待。

  • 02
    構造與結構的差異

    透過校門口公共藝術的構造討論,了解構造與結構的差異,以及構造形成的方式與其所具備的美感特性。

  • 03
    基本形體與不同的接合方式

    利用紙張 為最主要的基材, 繪製基本幾何形體展開圖:三角體、正方體、圓錐體、柱體 ,再 藉由對於物件的「構造」形成的過程中,對物件的構造進行解析,並對於物件的接合方式進行討 論與實驗,進一步了解物件接合的方式除黏貼外,尚有摺疊、綑綁、 黏接 等不同方式。

  • 04
    造型組合

    選用紙張、木頭、自然食材 樹葉、枯枝 等材料物件,思考本校生態特色及環境永續議題, 挑選恰當的接合材質,並且試著組合成不同的幾何造型。

  • 05
    分組製作校門口公共藝術

    延續上週次課程,進行美感的創造與發揮。

  • 06
    作品發表與分享

    讓學生欣賞各組作品的結構美感,完成公共藝術的的 構造形式,並透過作品與校門口的合成照片,讓小組上台發表自己的構想與概念。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