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美.立.方.(程式)城市

核心概念
  • 構造的接合功能。
  • 構造的規律性。
  • 構造組合與材料特性。
  • 構造因時制宜的特性。
美感知能
  • 觀察生活中,各種事物構造的組合方式。
  • 能進行由平面「構造」成立體的嘗試與練習。
  • 學生比較不同材料、組合構造產生的改變與影響。

課程概說

配合高二美術課本中「建築藝術」、「雕塑造形的禮讚」單元,以六人一組的互助學習模式,教師引導從生活的觀察、活動體驗、議題討論,讓學生探索發現:『平面「構造」立體的方法』,並讓學生思考利用「無膠、卡榫接合」的方式組合造型。
以「美‧力‧方‧城市」為主題聯想,建造50公分高度構造物,經由實地操作探討材料(紙)「組合構造」的強化,同時觀察、比較、記錄了解材料、構造、施力對於造型視覺美感的影響。
於創作發表時,讓學生分享在學習歷程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學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並能理解,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場合。
2.學生能經由練習構造組合活動,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也能有所理解。
3.能思考構造組合方法、運用簡易技巧表達美的創意。

教師課後省思

1.實務面計畫時程較緊湊,加上學校行事曆活動、教學課表排課、代調課,會對課程進度掌握較緊張,尤其遇到教師課務前後不是同一藝術類科目(ex:美術→藝術鑑賞→美術、或基本設計→美術),準備教具或教室地點的更換會有些心理壓力。

2.高中階段有繁星推薦入大學的管道,教師在成績評量、作業須求一致和公平,加以原有課綱的教學重點與進度壓力,讓推展校內參與計畫教師與受益學生人數有限。

3.教師在整個實驗計畫歷程中開發課程、紀錄課程歷程、導引學生、與學生共同完成實驗計畫,部分作品的著作權應為教師與學生共有,且學生尚在學習階段,如能夠在計畫申請時,就先界定著作權、教學紀錄與肖像權…事宜較佳。

課程規劃
  • 01
    平面、立體—變變變!

    透過分組討論、遊戲的方式,讓學生探索平面材料(紙)變立體的各種可能方法;讓學生發現經由切割、折、捲等方法改變平面;讓學生觀摩各組不同的立體構造的展現。

  • 02
    「美的正」單元體結構練習

    引導學生發現「正立方體」構造的方式(線構成、面構成等);讓學生運用色紙摺紙實作,發展各式「正立方體」,且利用單位形各種組合方法強化構造;同時讓學生發現造成美感要素:「秩序」之美、「精確」之美、「色彩」之美等。

  • 03
    力與美的呈現與挑戰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6入/12入物品的紙器包裝設計、賣場物品的堆疊與負荷重量情形,以「無膠、卡榫接合」的方式組合造型,並藉遊戲負重挑戰方式,觀摩各組構造物的實際表現及是否具有美感。

  • 04
    美.力.方.城市創意發想

    學生事前收集資料、運用前3節所學,融入秩序、韻律……等視覺美感要素,分組討論「建造我理想中的『 』城市」,繪製構想圖,記錄創意發想過程並分享報告,同時觀摩其他各組,試著說出其優點和建議。

  • 05
    美.力.方.城市學生分組實作

    思考「建造我理想中的『 』城市」構造物所需的材料、組合構造方法,完成60公分高度且具有美感的構造物。觀摩各組,並說出哪一組最好?可以怎麼改變最美?為什麼?

  • 06
    美.力.方.城市分享與提問反思

    引導學生分享創作美.力.方.城市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讓學生加以修飾後,再票選最佳「美.力.方.城市」。

李真美
國立新營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國立新營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