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色是為生

核心概念
  • 對色彩的基礎有所認識
  • 懂得觀察與配色
美感知能
  • 體認色彩對感知事物的重要性
  • 對色彩認知的共通性,也能明白對色彩感受的個別差異
  • 將色彩搭配應用在生活場域

課程概說

先從改變常見物體的色彩開始,讓學生感受色彩對我們認識物體的重要性,接著對於色彩的感覺開始有感,可以是具象也可以是抽象,可以從集體的討論中得到共通性的經驗,運用平板及著色軟體,引導學生快速體驗配色造成的效果,學生彼此間討論與分享;接著,簡單的讓學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後,接著讓學生去發現校園裡的色彩,用拍照的方式,發現,看見,認清環境,找出實際生活中的色相環,發現原來週遭裡常見的色彩有那些,排列出自己發現的色相環,最後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把這單元裡的色彩感覺與配色經驗,應用在生活之中,以不同機能空間配合為挑戰目標,針對不同屬性的空間決定出合宜的色彩搭配。

美感預期成果

從介紹色彩的基本三要素開始,讓學生能體會色彩與感受的聯結,並運用校園中看得到的色票,重新賦予空間「好色計」。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這次的美感課程中,著重在色彩的體認與應用,希望學生能真正的認識色彩,並且學習如何將配色應用於生活中,經過課程實施之後,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懂得應用色彩,合宜的應用,達到想要達到的效果,但6小時的課程,媒材上的限制,在課程的前段仍會佔去大部分的時間,要到課程的後段,學生已經熟悉平板APP的操作後,才能夠真正在心思花在配色上。在拍照的階段,學生試著去找色彩,卻忽略了拍照時光線的影響,以致於在電腦上完成作業時,才發現顏色和當初觀察到的不同。
此次實施的對象有普通班也有美術班,在美術班學生身上,能較快速的融入,也能較快的抓住配色的感覺,老師也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不論在線稿的複雜程度,或是作業的完成度,都有較高的要求。
最後,以6小時的規畫要完成課程,非常困難,主要是在於平板與電腦操作會浪費不少時間,若是能有前置的訓練,以及更加便利的環境,這問題就可以克服。

課程規劃
  • 01
    顏色換了,會有什麼不同?

    讓學生用APP替黑白的食物線稿上色,先上正常版,再上不正常版,比較造成了什麼差異。

  • 02
    顏色感覺

    各組抽籤,教師提供線稿範例,讓學生用上色APP自行填色,作出指定的配合感覺,例如:春夏秋冬/戀愛/陰森等。

  • 03
    色彩的三要素介紹

    介紹色彩的三要素,並各組作色彩的聯想比賽,可分為具象與抽象。 配合各組競賽,在活動中可以得到共通性的色彩經驗,也能突顯對色彩感受的異同處。

  • 04
    自製色票資料庫

    延伸上一堂課的三要素,讓學生實地尋找校園中的色票,用拍照的方式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目標是湊成具有高中低明度的色相環,做為下一堂課作業的素材。

  • 05
    色票應用

    把上週完成的色相環素材,將先前拍攝的照片整理,各組分配主題,用自已拍的照片色票,自選5色,做出指定的色彩配色,可調整各色塊比重大小,例:幸福、冬陽、小確幸、團結等,互相分享觀摩。

  • 06
    練習配色

    練習室內空間配色,應用著色APP,在黑白線稿上以填色的方式做室內配色,綜合之前所學到對色彩的感覺,應用在生活中,需符合不同功能的空間要求,例如客廳、臥室、酒吧,配出符合主題空間該有的配色感覺。

莊浩志
澎湖縣立馬公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澎湖縣立馬公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