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薪火相傳 新創生活

核心概念
  • 結構的美感
  • 構造的美感
美感知能
  • 體察生活中線性結構的美
  • 從平面設計到立體構造的空間轉化過程
  • 對宗教傳統文化素材以新穎的方式呈現多元面貌
  • 內化設計的美感應用於生活創意中

課程概說

線香,為形塑東方宗教文化中相當具有意義的象徵物,其功能除了祭拜之餘亦能散發特殊的香氣。本課程創意發想之一為如何打破對線香的既有認知,讓此素材具有可用、可觀賞、可賦予新意的多元功能。期望此次教學活動設計可激盪出不同的火花,除了探究宗教文化內涵之外,另且開創材質的多元面向,文化商品的創想。
教學設計主要構面為結構和構造,在結構部分以相同具有條狀造型特性的素材來練習排列,例如竹筷、竹籤、吸管等,在構造部分教師提供多元綑綁和結合的素材、工具,最後成品的目標為至少可放置一組筊杯,讓學生從嘗試中學習,尋找最適切和最堅固的結合設計,藉此建立多元探索能力的素養,並且摸索出同時兼具美感和堅固力學的文創品。

美感預期成果

●觀察階段
1.從生活環境中能發現平面和立體的線性之美
2.欣賞這些設計在生活中帶給人的美感體驗
3.感受不同線性組合和設計的獨特性

●理解階段
1.從排列組合練習中認知線性構成的重要性
2.從平面線條排列中體察空間佈局的變化,例如用運用反覆、漸層的美感
3.從立體線材排列中體察直立式空間佈局的變化,反覆、漸層的美感
4.可運用美的形式原理與原則融入創作中
5.從嘗試中學習綑綁或接合固定的技術

●挑戰階段
1.素材的多元轉化能力
2.創新商品、藝術品的構想與開發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在進行設計前先請學生畫出創作的立體設計圖,但大多數的同學無法將腦海中的想像雛型繪製成草圖,大多是在沒有設計圖稿的情況下直接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或許學生們並無素描或是透視法表現的基礎能力,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同學依然能做出相當優秀的作品,教師觀察表示直接憑感覺來感受空間的結構對他們來說難度較低,因此他們是從做中學的學習歷程,從嘗試各種可能性再做出結構的表現和各種變化。
進行結構課程對於學生的觀察,相較於之前的平面繪畫而有更多的創造力呈現,整體來說部分學生雖然手繪能力不佳,但是空間構築的能力極好,尤其是本校輪機科一年級的學生平均水準普遍性優於其科的學生,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性向和興趣表現特質上,相對具有較佳的空間關係、機械推理,操作機械事務等能力。此外曾經參與過童軍社的同學,在結構和綑綁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礎,節點綑綁上也較具美觀和結構堅固的訴求。

作品限制︱
因部分同學在捆綁過程中只著重於是否能牢固,在節點有些過度綑綁的現象,因而影響美觀,此外如果只使用香腳進行創作會受限於長度而無法有較大型的形式樣態, 因此以香腳為創作素材的作品形式較為小巧玲瓏。

教學反思︱
此教學設計的素材(香腳、線香)是來自於一份本土文化的感動和溫度,本校學生特別憧憬宮廟文化,也藉此引發學生對素材的共感,引發他們的創作動機。香腳之美在於其每枝的色澤不一,再加上不同時間的沉積,使得香腳的「紅」多了一些古樸感和韻味,以往這些帶有著時間和希望故事的香腳最終都是被拋棄或焚燒,這次計畫利用此媒材來進行美感和創意的再造,傳承本土文化所延續的溫度。
在進行創作之前跟同學先說明線香的由來、職人製作的感動,還有當它交付在人們的手中,人們透過信仰所形塑的載體,線香乘載著人們的希求和虔誠的心情,而燒盡剩餘的香腳仍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乘載著許多不同人的心願,藉此引發學生思考對「素材」的感恩之心,到學生們完成作品後的感動延續。

未來教學︱
本課程主要建構的核心素養能力為線性結構的美感概念,而此概念可以廣泛遷移至平面設計、建築設計或產品設計中,讓學生嘗試勾勒以線條來化約物件的創作。

課程規劃
  • 01
    發現日常生活線性結構之美、探索與應用Ⅰ~多元素材練習體驗

    發現運用於建築和設計中的線性美感,讓學生利用手邊能取得的任何線性素材進行排列組合。

  • 02
    發現建築構造中立體線材結構之美、立體構成探索Ⅰ~排列

    觀察立體線性構成的物件或建築,讓學生將竹籤直立於保麗龍板進行多種排列組合,探索各種排列美感的可能性。

  • 03
    線性立體構成探索Ⅱ~結構+構造

    線材和線材間的組接嘗試,物件能平衡且穩固的直立於桌上,探索各種排列、黏著的美感。

  • 04
    小組創意發想

    小組討論整合設計之創意發想,負重物結構練習(能放上筊杯)。

  • 05
    小組創作、作品分享與發表

    欣賞並發現同學間設計的優缺點,並思考線香藝術的多元性。

郭盈君
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