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從我的書桌到楓城紀事

核心概念
  • 能發現生活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感。
  • 能運用設計思考,發現、思考、設計、
美感知能
  • 能發現生活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感。
  • 能改善自己的書桌環境並向他人說明方法與過程。
  • 能將設計成果進行公開發表。

課程概說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感,並且體會到整理術所帶來的生活美感。

本課程將透過問題引導與動手操作,帶領學生主動觀察與發現美感的”如何做”,探索模矩與格線的準則與應用,並且歸納整理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活中實際進行實驗改善後,回到課堂中展示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實作課程普遍受到學生喜愛,並表示實用性高,可以與生活連結。但實作課的進行相當費時,後續可再增進課程效率,像是增加整理盒數量,並再增設一題實作題為三題,同時可有三組進行,學生人數與實作題比例,大約為12:1為適宜。

關於家中書桌的整理,大部分同學皆能順利完成,約有1%學生因搬家或是家中無書桌等因素遇到困難,教師可因個別差異,協助更改整理區域,以學生在家中最常使用的、物品最常放置的空間為原則,例如衣櫃、雜物櫃、或是家中茶几等。

教師可於課程開始與進行中,分別強調美感訓練與純藝術創作課程的差異,以及美感實驗課程中的重點概念,加深學生對於課程的概念。

課程規劃
  • 01
    生活觀察

    學生進行「我的書桌」生活觀察、記錄與感知啟動,並經由相關書籍的閱讀,整理出收納方法的重點項目。

  • 02
    我的書桌

    學生進行書桌整理實作活動、繪製實作成果的正視圖與俯視圖,發現整理的秩序與方法,以及模矩與格線的應用,並

  • 03
    找方法

    依據個人需求,將增進「我的書桌」美感方法進行規劃整理,記錄在學習講義中。

  • 04
    「我的書桌」美感實驗

    以課堂上整理所得的美感方法,回家進行書桌的美感實驗,拍攝改善後的書桌正面照片(After),並將實驗過程紀錄在學習講義中。

  • 05
    互評與自評

    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與學習講義,於課堂上利用2分鐘的時間,進行重點發表,並觀察記錄同學的做法,進行互評與自評。

  • 06
    延伸課程

    依據整理術相關書籍中的重點提問,在學習講義中列出,整理方法可以連結至版面設計的七大思考方向。

黎曉鵑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