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以「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從「質感的視覺、季節遊戲」中瞭解「質感經驗資料庫」,是必須經過時間的軌跡與生命體驗而來的。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光著腳去感受校園環境所帶來真實的觸感,蒐集校園中所出現的質感素材並提出分享。
接著,讓學生練習並感受紙類裁成之粽型、正四面體型同形狀、不同質感的呈現所帶來差異的美感經驗。最後,學生自行選擇合宜的材質完成「環保杯套」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經過實作體驗,增進質感對於美的感受度。
- 透過體驗的歷程培養對質感的覺察力與敏感度。
教師課後省思
實際操作前教師提供各種材料讓學生觸摸、體驗質感,教師依據學生登記之材料進行購買。但實際運作時學生發現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符合教師所設定之條件(止滑、隔熱、易於攜帶),學生經過嘗試後能重新選擇素材,進行創作。也因此教師必須於活動進行中隨時補足學生所需素材,對於材料取得不易之地區而言,有時必須採取應變措施(以周為單位調課)才能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因為連堂上課,所以若有學生請假往往一次就缺二堂課程,雖鼓勵學生利用其他時間進行創作但成效不彰,導致有些學生無法於規定內完成作品。不過還是可以看到學生能自發性的上網搜尋結繩技法並共學,是值得開心的。
-
01第一堂~第二堂
1. 引導學生瞭解質感的概念、讓學生進行質感「視覺、季節遊戲」。 提問:質感跟心理感受有無關連?跟生活經驗有沒有直接相 關? 2. 讓學生光著腳去感受校園環境所帶來真實的觸感。 題問:質感是相對還是絕對的?
-
02第三堂~第四堂
1. 讓學生練習並體驗粽型、正四面體型同形狀、不同質感的呈現所帶來差異的美感經驗。 提問:同一造形使用不同質感材料進行創作,差異在何處? 2. 利用先前學習到質感經驗練習,嘗試以教師提供、織品、串 珠、麻繩、棉繩等材質,進行合宜的「環保杯套」創作作品。 提問:自行選擇的材質,經過組合後,能否符合「隔熱、止滑、方便攜帶」之條件。
-
03第五堂~第六堂
檢討自己選用的材質能否具適切性及裝飾美感,修正其創作作品。 完成作品並分享自己設計之作品。 提問:自行選擇的材質,經過組合後,能否具有合宜性與美感?分享一下你設計的作品,為什麼選擇使用這些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