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色彩基因──來混混看吧!

核心概念
  • 色彩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色彩構成構面
  • 色彩比例的影響
美感知能
  • 學會色彩如何在大自然中的應用
  • 了解色彩與文化的基因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課程概說

鑑於本校為處偏鄉,學生的視覺文化刺激較單純,為了能建立基本美感,因此本課程從最基本、生活化的題材出發。美感構面以『色彩』為主軸,延續上個學期(106-2)以『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更專注於服裝的色彩部分的教學設計,輔以構成、比例、質感等概念。學生對於服裝設計元素的色彩、質感、版型比例,已具有初步瞭解,將進階學習延伸至服裝中色彩的意涵,色彩比例等所造成的搭配問題,及色彩所具有的文化象徵意涵進行討論,因本地區有為數不少的新住民家長,其服裝代表色及搭配,為本學期服裝課程延續之討論內容,透過色彩來習得文化進而理解並尊重之。該如何利用上述元素進行服裝搭配,理解文化以及發現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說:「只有實際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以課程為餌,引領學生穿梭各種色彩美學現場,學生不但可從中見識到許多大自然中精采的色彩觀點與生活中美感品味。透過課程的引導,讓正在形成自我意識的國中孩子,重新由色彩的角度來看服飾,再以有的構成基礎上,對美感的認識加深加廣,更深入地將美感元素結合,並透過色彩來感知文化,重新認識自身的環境與所處文化特色!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色彩地使用多為直覺使用,也很少混色,過去的教學由色彩學的理論出發,在引導至調色混色的練習,這次由觀察大自然與在地色彩,試圖引導孩子觀察與體現色彩與環境的關係。透過紗層畫的引導,學生觀察到混色的可能性,進而完成一幅畫,但是在後來回到服裝創作時,還是會忘了可以混色這件事,仍然是直接使用顏色。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對與色彩的敏感度提高。分析顏色這件事對於國中孩子仍有困難,需要更多時間的練習。

課程規劃
  • 01
    「人與自然」:觀察與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帶領孩子走出教室,觀察大自然顏色的變化,秋天的顏色在自然中的。以色鉛筆做記錄於美感筆記本上。

  • 02
    「人與環境」:觀察與感受在地文化的色彩

    走出學校,帶孩子熟悉的老街,觀察並記錄老街的色彩及建築。

  • 03
    「色彩層層疊疊」

    於觀察自然色彩後,透過輕薄透明的水彩層層舖疊,每一層色彩將清晰俐落地呈現出純粹的面貌,展現透光與深度同現之美感。

  • 04
    「色彩與基因」

    透過教師簡報資料引導,攘孩子感受到文化和習俗形成了人文色彩之間的地域別與特色。歷史、文學、藝術、文化景觀、民族精神、地理環境都是建構人文色彩的重要因素。同時,色彩本身也傳遞和展現著各構成要素的精隨。」

  • 05
    「穿衣心機」

    運用之前所學紗層畫的概念作堆疊或並置的練習,將堆疊的色彩套用在教師提供之人體型版上,但請學生已在地色彩來做設計練習。

柳佩妤
臺南市立善化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東原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