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圖解自己

核心概念
  • 合宜的生活美感。
  • 質感與色彩構面的能力。
  • 能蒐集分析自我資訊,應用美感能力,製作資訊圖表,表達自我生活主題。
美感知能
  • 合宜的資訊圖表美感,來自於合宜的質感或色彩。
  • 各類材料有其不同特性,材料特性和調和的色彩組合皆具有其意象。
  • 選擇色彩或質感設計資訊圖表時,應先考慮自我資訊的特色,選用合宜的材料或色彩意象。

課程概說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前兩個任務為深化質感構面的學習,第三個任務為延續色彩構面的學習:第一個小組任務,訓練設計思考流程,並帶領學生分析、運用材質特性與意象,創造創意便當盒;第二個小組任務,分析案例(水資源系列海報)中,材質運用和主題傳達之間的關係,再以材料擬造水;第三個小組任務以故事接龍和色彩意象同異攻防戰兩個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色彩意象的聯想,再以色彩創造出具有情緒和故事的杯套;第四個為個人任務,從分析自我的日常行為開始,從中找出一項生活主題,記錄並彙整其相關資訊,最後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分析並說明材料特性和意象。
  2. 能發現質感和色彩意象。
  3. 能蒐集分析和自己有關的資訊內容。
  4. 能連結美感意象與資訊內容。
  5. 能應用視覺化圖像於資訊呈現。
  6. 能進行設計、合作、發表與回饋。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課程四個任務,皆有許多不同的教學活動和機制介入,一方面對於課程引導和教學預期相當有幫助,另一方面,也激發高三學生努力投入課程的動機。唯本課程是第一次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流程和教學活動是常事,課程模樣和學生學習狀況,往往到了最後兩三個班級,才最符合教師期待,期望往後還可以再度實施本課程。
  2. 關於學生回饋,學習活動中(包括案例分析、討論發想、實作、發表等),實作是學生喜愛並投入的第一位,約有五成,屬意料之中。第二位是討論發想,約有二成五之高的比例。而學生認為收穫最多的學習內容中(包括擴散收斂思考流程和四個任務),每項內容差距不大,但發散收斂思考流程是其中第一位,且學生在質性回饋中,亦提到:在發散收斂思考流程獲益不少、能和組員一起把想法轉化實現感到很開心、喜愛在高三考試之餘可以有個換腦袋思考的時間等,足見本課程對學生帶來不少思考訓練上的成長。
  3. 學生回饋中,有一段提到:「老師辛苦了~ 我覺得這樣的美術課很有意義,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傳統美術的課程(給你紙筆然後畫圖),對我來說可能沒有困難拿高分,但大多數的同學是會感到困窘的。這樣的美感課程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所長完成小組任務,而不是像從前美術課那樣,只有一個人包辦所有工作了(TT 。)由學生的字句中,足見教師若在藝術教育中,由系統性、歷程性的課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是很有感的!除此之外,學思達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亦能讓學生在藝術學習的路上有同伴,並且在教師架好的課程鷹架中,和同伴一起找得到前進的方向。
課程規劃
  • 01
    質感任務1:______的便當盒。

    學生閱讀教學講義,認識質感任務目標與任務內容,使用者定為高三學生。

  • 02
    質感任務2:擬造水的某種型態。

    學生閱讀教學講義,進行水資源海報的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後,進行廣告公司文案徵才活動,以團隊共創思考主題的延伸詮釋。

  • 03
    色彩任務:有情緒的杯子。

    學生閱讀教學講義。教師帶領進行兩個活動:故事接龍、色彩意象同異攻防戰。活動之後,各組利用小組任務單,完成講義中四階段的討論發想。

  • 04
    個人任務:圖解自己。個人生活主題資訊圖表。

    學生閱讀教學講義,以心智圖進行案例分析,包括圖表架構、材料意象和色彩意象如何傳達圖表主題等。個人整理生活主題資訊,選定圖表類型,以發散收斂思考進行圖表色彩或材料的發想。

黎曉鵑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