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袋著走的美好風景

核心概念
  • 構成的發散、收斂
  • 對稱與均衡的秩序美感
  • 主從關係
  • 格線分割邏輯
美感知能
  • 能說出合宜安排與隨意拼湊的差別
  • 能認識對稱與均衡的概念
  • 能分析構成的主從關係
  • 能知道格線分割的構成邏輯

課程概說

『構成』是關於位置的學問,在本課程中,以做中學引導學生發現構成美感為目標,體會生活中許多商業包裝設計之靈感來自構成美感。「東拼拼、西湊湊」透過抽屜整理體驗整理各項物件後之美感,接著藉由色紙分割練習感受構成的發散與收斂,覺察圖形配置後的主從關係及均衡美感; 「合宜設計大搜查」讓師生共同觀察日常生活中提袋之圖文構成,將文字以大中小矩形及簡單幾何形狀於空白提袋上進行版面排列,請同學記錄從放不下、擁擠、還好、剛好、順眼的塊面配置歷程;「袋著走的美好風景」最後實際進行紙袋外觀拼貼設計。期許學生透過發現、拼湊、擺放、轉換等過程,理解生活中隨處都可發現美,透過行動皆可讓生活更加美好。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經由探索、練習構成擺放活動,對構成的分割邏輯及主從關係有深刻理解。
2.學生能理解整齊、秩序的美感,且提升對周遭事物的美感敏銳度。
3.學生能運用構成元素,設計兼具功能性之作品。
4.學生能學會合作溝通,並欣賞他人作品之優點。

教師課後省思

在實施美感教育實驗課程的過程,我感受到青少年常執著於漫畫風格圖像或主題內容思考之慣性,並擅長將物件填滿空間,好似不填滿就會沒有安全感似的,這或許可解讀成學生生活環境與台灣人美感現況之寫照。岡山是個很純樸的區域,學生所能接觸到、觀察到的美好設計範例不多,因此,必須花費較多心力給予大量具美感的事例來搭構鷹架,且讓學生多觀察多測量生活中的小細節,從中體會其中的美好。而幸運的是,透過理解抽象幾何形狀的排列操作,反而可以讓學生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好好專心練習具「合宜美感」的構成方式,並透過一連串過程來體驗美、感受美的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部分學生面對挑戰與種種條件限制,仍努力想辦法改進並解決問題的態度,著實令我訝異驚嘆,也強烈感受到美感課程與傳統美術課程之不同。我很感謝這一連串的美感實驗計畫過程,並非只有學生獲得嶄新的課程體驗,而我才是整個實驗的受益者。美感是對美好的思考,並讓師生共好、成長發酵的重要媒介,感謝所有的一切。

課程規劃
  • 01
    東拼拼 西湊湊:抽屜物件分類整理、色紙的發散與收斂體驗

    分組觀察、討論抽屜整理前後差異與分類方式,從交流中發現分類與配置的重要性,並上台寫下整理抽屜的秘訣或原則,引導學生經歷「整體」和「布局輕重緩急」的主從連動關係。

  • 02
    合宜設計大搜查:提袋欣賞與構成分析、討論

    透過教師自編教材講義與投影圖片,師生共同分析合宜構成元素與基本概念,分組觀察、討論不同提袋封面之美感,分析說明各紙袋的構成方式及原則,接著找出自己喜歡的構成。

  • 03
    加加剪剪:塊面配置之構成練習

    分組實作,將紙裁成若干大中小矩形及簡單幾何塊面,於提袋上進行塊面配置,學生需探索、裁剪、拼湊、記錄、感受從放不下、擁擠、還好、剛好、順眼等歷程,嘗試各種構成的可能。透過彩繪,試著分析其中的點線面元素,並從中發現合宜的構成需包含對稱、均衡、連續或秩序性,進行模仿拼貼、練習與討論。

  • 04
    袋著走的美好風景(上):紙袋外觀設計之構成發想與草圖繪製

    小組討論,針對校園進行意象聯想,並繪製校園意象心智圖,進行發散式腦力激盪。 各組員依校園意象心智圖,從中選取合適實際進行紙袋外觀的圖文構成發想。透過學習單的撰寫,思考紙袋的「用途目的」、「設計想法」、「合宜構成規劃」、「繪製草圖」。

  • 05
    袋著走的美好風景(中):紙袋外觀設計實作

    學生透過鉛筆稿繪製、師生交流討論與剪貼活動,實際進行校園意象的紙袋外觀設計。

  • 06
    袋著走的美好風景(下):紙袋作品完成與分享

    師生共同欣賞與分享自己創作的紙袋作品,表達對他人作品的讚賞與自己作品的優缺點。作品完成與欣賞。同學相互分享討論實作心得與合宜構成,教師引導學生將創作經驗對應到生活中的設計,體會美好的構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