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此課程同學能夠知道關於比例的美感關鍵要素,並從生活環境中實際的觀察物件之局部整體的關係,發現物件中比例合宜的美感,也能從結構中印證或反思比例的重要性;再運用的比例美感要素,思考使用者與物件——飲料杯的尺寸大小,體驗、分析、研究後能設計出合適合宜的外帶杯小袋,達到比例美感於生活中的實踐。希望這些美感比例的涵養能深植於同學心中,真正有欣賞事物美好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 在第一堂「比例的發現」課程,讓學生互相量身材、五官來引起學生的動機,這部分是相當有效且成功的!同學們都很想知道自己的身材是否有完美比例,所以相當積極且配合,但如果還要量到身邊物件的尺寸及發表,那時間的掌控上就需相當注意,因為這只有一節課的時間會非常趕!
- 第二堂的小組製作提袋結構物競賽活動,同學參與度都很高,最後的甩提袋變成課堂高潮,但在甩時千萬不可以放置真的汽水瓶,因為大部分的提袋都沒有做的很牢固,所以汽水瓶很容易被甩出去而破掉造成浪費,所以就用小塑膠瓶裝水代替即,這過程讓同學體驗失敗,更了解要常使用的東西,需先要求結構的穩固其次是外在的美感。
- 第三堂是後來增加的,因為「比例」不可能第一次做就能完美,所以當第二堂的提袋結構物完成後,我認為需要讓同學針對他們的作品,分析哪部分是因太長、太短、太鬆、太緊、太大、太小……等比例上的些微差異,而在使用上、外觀上有影響,知道局部比例與結構的關聯性後,會修正並重製一個更好的,這部份多占掉一節課,但同學確實從中知道「接近完美的比例」是透過各部分不斷的微調才能在整體中找到更好的結果。
- 第四堂課是小物配置練習,照原本蔡老師的課程作法,同學需將4種提袋長度、3種杯子尺寸、3種袋身長度與整體視覺觀感好壞,共有四種比值,分別為提袋長度 – 杯口 → a,杯口 – 袋子上緣 → b,袋身高度 → c (標準=1 ),袋子下緣 – 杯底 → d,再加上整體視覺觀感,來進行各種組合並分析其優缺點,這部分是很重要的比例視覺觀感練習,但對國中生來說,大部分對「比值」不夠熟悉,所以要教懂並能正確分析,老師要多花一些時間教導數學概念較弱的學生,相對的在嘗試各種組合時,大致班上一半的學生覺得差一點點好像沒有多大的差別,所以這部分的練習與操作,國中生參與的熱度較低一些,不知是否有更好的道具或方式來引導,因為這部分老師要事先準備好的道具相當多,每組、每人都要各種尺寸的杯子、各種不同長度的提繩、不同高度的袋身物等,如果這邊的道具可以設計得好一點、或好玩一些,就可以更好了!
- 雖然同學在7年級就有學過縫紉機的操作使用方法,但熟悉度不高,所以實做部分要完成個人的提袋,幾乎要3-4節課。但如果一組只做一個,那2節是可以的,後來指派2-3人(比較不愛畫或坐不住的同學) 到前面協助排解縫紉機操作上會遇到的問題,要不然課堂上只有老師一人會分身乏術,因為狀況會很多!
每班對裁縫的興趣與接受度都不一樣,有熱情的就每人都可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提袋,感覺較沒熱情的就不要太勉強,2人做一個、或一組做一個就好,因為重點是同學之前整個練習的學習過程。
課程規劃
-
01發現比例與美感
1. 實測自身身材與五官、身邊物件的測量來分析比例與美感的關連;2. 分享討論怎樣的比例是最合宜的
-
02觀察並思考比例、美感與使用上的關係
分組活動:藉由甩瓶360°製作的結構體,來分析物件局布與整體的比例與美感關係,並思考局布的比例配置對使用者的影響。
-
03分析使用者與物件的關係、小物比例配置練習
1. 練習飲料杯提袋與飲料杯之間局部的尺寸之不同比例,對整體視覺美感上的影響;2. 分析使用者手與杯子尺寸的大小在使用上的最佳比例;3. 繪製合宜合適具美感的外帶杯袋設計圖。
-
04小物配置練習與實做、說明車縫注意事項
飲料杯提袋、袋身的高度、袋身造型的設計、袋身圖案擺置的大小等局部尺寸與整體之間美感練習。
-
05小物配置實做
小挑戰:實做個人外帶杯袋:小物配置局部間與整體之美感練習。
-
06作品展示與發表
分享與發表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