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一、教師四種材質不同的燈飾材料。(軟質、硬質、可塑性強、可塑性弱,透光性強、透光性弱的材料。)
二、學生練習將老師提供的材料製作成立體的三角椎體。並且和學生討論「材料的質感屬性(可塑性)」。
三、學生練習將製作成立體的三角椎體用燈光投射後,紀錄「材料的質感屬性(透光性)」。
四、讓學生選擇兩種材料,運用摺疊、縫製、鑲嵌等方式任意組成立體空間,注意空間要能放入燈泡。
五、立體空間製作完成後打燈,觀察材料在製作成燈飾後的「光」和「影」關係。
六、思考材料的透光性和製作過程中材料被重疊後的透光效果對於燈飾來說是加分還是扣分效果。
七、思考材料和光源的距離對於燈飾的光影效果影響,並運用效果佳的部分於燈飾設計上。
八、教師帶出「韻律」的美的原理。
九、觀察燈飾在不開燈時的外觀質感以及開燈後的透光質感,學生將自己的燈飾作品視覺上質感的效果與原先預期的質感效果做比較,然後再寫出心得分享。
十、經過「質感」課程後,同學討論自己製作的燈飾適合放置於什麼樣的環境,選擇的過程.考慮了什麼因素?並和同學分享原因。
十一、學生將自製的燈飾布置好後拍照與同學分享。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在材料質感視覺、觸覺,材料透光性部分的預期效果佳,但學生在產生新質感這一部分體會比較少。教學期待學生能運用美感教育六大指標自製美觀燈飾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因應材料屬性,搭配打燈後,產生的光影效果,廣泛引起學生的興趣。搭配成果發表及展覽使學生在學習上很有成就感。
-
01設計規劃
先考核燈飾完成後預計擺設的環境,環境中的所有物件(包含家具、牆壁裝飾、窗簾...)風格,考量添加的燈飾的質感屬性,並做出分析報告。觀察材料的質感屬性並創造新的材料質感對材料折疊、揉捏或是拼湊後產生的新質感做觀察記錄,並找出和選定環境中物件質感搭配合適的材料。
-
02選擇適合材料
1. 將材料製作成三角錐後分享材料屬性,並打燈後觀察材料的特性。2. 選擇適合自己預期燈飾質感的材料。
-
03設計燈飾
1. 教師帶出「韻律」的美的原理。 2. 學生將自己製作的三角錐陳列後分析外觀以及透光後的質感特色。 3. 運用觀察三角錐的材料質感心得,設計燈飾。
-
04製作燈飾
運用摺疊、縫製、鑲嵌等方式,製作燈飾
-
05分享作品
1. 學生陳列自己的燈飾,分析外觀質感的特色。 2. 將燈飾打燈後觀察「光」與「影」的關係,運用「韻律」的美的形式原理來判斷燈飾設計的優缺點。
-
06搭配得宜的質感
將製作的燈飾選擇適宜的環境(考慮同一空間物件的質感與燈飾的質感關係),拍照後和同學分享,並討論是否和環境搭配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