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台南市立東原國中,教師現任教於台南市立善化國中。
本系列課程是從質感的意象出發,首先會藉由教師課程引導圖片(視覺)以及恐怖箱(觸覺)的活動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注意到物件的質感帶給日常生活中很大的影響無所不在。在課程的中程,分組讓學生在校園中實際探索各種質地的特色,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並分組報告、分享與討論。課程的後段,學生分組合作構思如何設計一款富有美感的椅墊,感受到這是一款溫暖的椅墊。質感所產生的聯想與感受,因每個人對不同的質感的感受跟定義也不盡相同,這是此次課程最大的挑戰之處。期望學生不僅增加美感經驗,也能夠發現日常生活不曾注意到的質感元素、欣賞不同質感產生不同的美,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隨時隨地就可以去思考任何人事物的質感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原來教案讓學生習得質感的認識與了解,對於質感的認識,觸覺是很重要感受,透過質感的發現與感受,分組讓學生在校園中實際探索各種質地的特色,如:溫暖、冰 冷、柔軟、堅硬、粗糙、光滑。比較質地改變所產生的心理感受,課程內容簡單目標明確,透過校園中質感的探索,轉化成視覺形式,最後學生透過探索與分組討論,創作質感抱枕,將對於質感的認識透過創作實踐至生活物品,東原國中學生表達能力練習機會不多,嘗試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期待學生透過課程能具備合作學習及及質感構面的實踐。
教師課後省思
- 質感是由觸覺所引起的,但是在視覺藝術中,會運用由觸覺所移轉的經驗而憑著視覺來感知不同的質感。當讓學生運用鉛筆拓印出物品的紋路時,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視覺化的趣味,但是當要學生說明質感所帶來的感受時,就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詞窮。
- 引導學生平時能注意生活周遭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質感,將會帶給你許多聯想,甚至於產生創造發明的靈感。
- 學生在製作抱枕時,因為太專注於改變抱枕的觸感,在製作時太強調質感,對於細節並不太重視,需要教師一再提醒,也因為時間不夠多,學生膩在質感的改變,而忽略了視覺,在製作前應該更強調視覺美感所應該呈現的樣貌。學生對於複合媒材的處理經驗不足也是原因。下次相關課程前,應繞學生對於媒材處理有練習與經驗。
-
01何謂質感?
透過PPT介紹,何謂「質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質感,來進行討論。主要讓學生探討不同質感的視覺表現,不同的質感看起來如何。
-
02尋找校園中的質感
本週給予不同組別不同的意象任務:溫暖、冰冷、柔軟、堅硬、粗糙、光滑,各組根據任務內容,在校園中進行觀察,尋找擁有目標質感的元素,拓印紀錄下來。
-
03發表與分享
1. 各組根據上週所發現的所見所得,於台上進行發表、分享;2. 討論所欲改造的抱枕質感為何,並需要哪些材料。
-
04質感練習(一)
以分組合作學習進行創作老師會準備各種五金雜貨材料,包含第二週恐怖箱的材料,提供各組使用,各組也可自行補充材料,於課堂上進行質感的創作練習。
-
05質感練習(二)
動手改造抱枕,進行創作。
-
06質感練習(三)
動手改造抱枕,進行創作,並小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