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三人一組,將一張原本柔軟容易彎曲的A4平面紙張,利用折線,變成一片折版,或者捲曲,變成直筒….等各種型態的改變,使它能自己站起來,過程中體察地心引力的規則。
承相抗衡的策略。
教師發下小沙包及A4紙,使紙張能夠抵抗變形,並支撐有重量的物體,發展出與地心引力。
承上,將沙包改為圓錐形狀的「甜筒餅乾」,運用一張A4紙,使甜筒餅乾能直立起來,維持圓筒朝上,椎端朝下,過程中體察「結構」能改變力量傳遞的方向。
挑戰運用十張A4紙,做成一個能承載「三個甜筒」的承載器,鼓勵同學發展出向上延展、各種自由、 不規則形狀的承載量體。過程中,提醒同學「一個好的結構設計,應該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所以,加強結構的同時也必須融入美感考量。
最後,能端著乘載甜筒的乘載體,行走5公尺而不倒塌,才算通過結構測試。
美感預期成果
同學透過結構課程體驗力量延展之後,對於結構在器皿、家具、建築的應用,更能深刻有感。在結構面的鑑賞素養上,能體會「一個好的結構設計,應該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引起同學的學習動機必須以生活為基礎,引起同學共鳴。例如:時下普遍的需求-手機架,引導同學思考替代手持的乘載的概念。再者,教師舉例生活中的困擾,例如:夏天手拿著甜筒,吃得很開心,卻突然想上廁所,需要暫時離開一下,並且請朋友或其他人幫忙拿一下甜筒,可是,手拿畢竟較不衛生,這是若有一個暫時放置甜筒的承載器是不適比較衛生呢?
有一個情境式的需求,再請同學以「產品設計」的身份來解決問題,同學似乎較有挑戰的企圖心。
最後,通過結構力測試,以及美感欣賞的同學,可以體驗被乘載的主角-甜筒冰淇淋,這個具體的獎勵大大地提升同學創作實踐力。
另外,跨年級互評也可以提升同學創作的企圖心,更能強化內在肯定的獎勵。
-
01第一堂課
教師藉由PPT講述自然界物種型態的結構設計,與其發展出能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型態,使同學對於展現力量的結構美感有初步概念。 三人一組,各組發下一疊A4紙,同學一人一紙,利用折線,變成一片折版,或者捲曲,變成直筒….等各種型態的改變,使A4能自己站起來,鼓勵各組發展越多越好。 最後十分鐘,各組分享A4抵抗地心引力的關鍵,教師總結。
-
02第二堂課
教師以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為例,柔韌的絲結構成網狀組織後,可以承載數百倍重量的蜘蛛 。同學對結構的力量分部有概念後,教師發下小沙包及A4紙,各組以紙為媒材,運用結構展現力量來使紙張能夠抵抗變形,並支撐有重量的物體。 最後十分鐘,各組發表過程中的發現,教師總結。
-
03第三堂課
教師發下「甜筒餅乾」,同學觀察甜筒的形態,以及思考甜筒餅乾站立時力量的走向。請同學運用A4紙的結構使甜筒能圓筒朝上,錐尖朝下。 過程中,老師發下圓規刀,引導同學可以運用簍空鑲嵌的型態。 最後十分鐘,各組發表過程中的發現,教師總結。
-
04第四堂課
承接前三堂課的結構概念,各組挑戰運用結構設計,以十張A4紙為素材,另外增加硬度不同的紙張十張,請設計出能乘載三支甜筒餅乾的乘載器。
-
05第五堂課
繼續製作,教師引導同學強化結構,並思考美感。
-
06第六堂課
各組進行結構測試,端著放置三個甜筒餅乾的乘載器,行走5公尺而沒有倒塌,便是通過。 同學進行各組分享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