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職任教於崇明國中,因學校正規畫製作一公共藝術以呈現「崇禮明義」的辦學核心理念,崇明「崇禮明義」~入則學禮,出則行義,崇明人如進入全臺首學孔廟之意,從「禮門」進,離開時再從「義路」出,提醒讀書人要「入則學禮,出則行義」。因此每個崇明人,入校如進禮門,習得處世之道,禮儀、知識;出校門,時時都遵循著義理,即知即行,實踐所學,胸懷世界,成為更有用之人。
此公共藝術作品由校長及校內藝術教師共同討論設計,整體將呈現出如書本折頁般的四個面,將”崇禮明義”四個字以虛(挖空)、實(背景挖空)的方式呈現在中間兩面,左右兩面則設計成門框的概念。
延續這樣的精神,本次的課程設計將配合此公共藝術的正式落成(預計於109年8月),以小展覽的方式呈現學生以”門框、禮義、及崇明”為發想的創作。
學生將先學習比例原則,進行文字比例的探究;接著探討在一個面中,加入文字時,文字本身的大小、比例、以及圖與地的比例問題;最後組合成穩固且具有美感的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 期望學生透過此課程,能思考比例對文字、或畫面構成的影響,並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思考比例與美感的關係。
- 實際進行校園公共藝術的創作,參與學校的重要活動,重視學校崇禮明義精神,並能用藝術創作與期呼應,思考美感與校園環境的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最初進行教學設計時,有點擔心以文字來學習比例構面的美感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但在課程操作之後,發現學生參加美感教育三學期的時間,對於美感的學習有一定的先備能力,也會願意去討論、探究、發表自己的感受,尤其是此活動又與學校的公共藝術落成活動有關,學生對於自己的作品將進行展出,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運用電腦進行圖地比例的排版練習,學生能夠自由地調整操作,在兩節課的時間內,每位學生都完成三件作品,從課堂上的狀況來看,學生都很用心地投入在比例的練習之中。
-
01關注文字比例的書寫練習
學生練習書寫自己的姓名,透過調整比例,呈現不同的氛圍。
-
02常見文字的比例分析
(1)\t以學校電腦常使用華康字體為例,分析不同字體的比例美感。 (2)請學生運用形容詞描述使用不同字體帶來的不同感受,並且在小組內討論分享。
-
03學習比例的美感概念
以ppt介紹比例的美感概念。
-
04圖與地的比例:字體置於平面中的比例
(1)\t運用基本電腦操作,嘗試將文字置於畫面中,思考圖(字)地(字以外的部份)比例的問題。 (2)同學互相欣賞作品並針對字體的大小粗細、版面四周留邊、字體擺放位置等,討論並提供建議,以作為正式作品的設計方向。
-
05同時關注「文字本身比例」及「圖地比例」進行設計
(1)\t教師說明校園公共藝術的設計理念,引導學生運用上一堂課對圖地比例的認識,來設計作品。 (2)在A4紙張上設計及排版,同學分配「崇」、「明」、「禮」、「義」四個字,進行字體選擇及比例調整,接著在平面中調整圖地比例。
-
06作品組合及討論
以ppt介紹公共藝術的案例,學生嘗試將木框進行排列組合,完成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學生討論配置後的作品的實虛、氛圍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