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花蓮石雕藝術discorvery

核心概念
  • 公共藝術發展與環境整潔維護
  • 戶外的石雕造形設計需考慮排水細節、石材放置週圍空間之綠化美化、石材的髒汙如何預防、維護、改善等之質感處理方式與技法。
美感知能
  • 探討花蓮石雕作品質感與周圍景觀構成是好看的或待改進的。
  • 使用工具材料將石頭打磨出光澤,顯現色彩、紋理、質感的變化
  • 使用壓克力材料和簽字筆進行石頭彩繪,學習色彩配置與描繪技法。
  • 佈置色彩與圖片,進行石頭作品拍照,分析構成效果,模擬石雕作品美學氛圍。

課程概說

這學期的美感課程分為三部分
(一). 結合花蓮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融入課程活動中,引導學生探查花蓮的美石奇景與公共藝術為出發點,透過外聘石雕藝術家現身說法,與學生討論石雕創作與公共藝術徵選製作經歷,讓學生瞭解石雕藝術家美學思維與工作概況。鼓勵學生宣傳與參加每三年舉辦的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相關活動。
(二). 教師案例教學與換位思考(學生分組扮演藝術家、美術老師、導遊、公共藝術管理者、附近居民、觀光客等)進行美感課程討論對話,讓學生的美感陶冶聯結生活週遭資源,環境美感構成要素可以調整嗎?怎麼做?透過討論,開啟學生關懷花蓮、熱愛家鄉的個人價值觀。
(三). 學生配合畢業前夕,進行「堅固磐石永留傳」石頭打磨與石頭彩繪紀念品製作、包裝,準備作為紀念品與禮物。指導學生石頭彩繪視自己描繪能力,將石頭適度彩繪加工,可以保留石頭的材質美感添上裝飾圖案,或依石頭形狀以壓克力顏料彩繪成其他立體圖形,應用石雕作品與環境關聯的美感賞析知識,將石頭作品搭配情境考量色彩進行拍照,最後單獨或組合成禮物包裝成紀念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瞭解中外公共藝術之法規、形式分類、製作材質。
  2. 花蓮公共藝術與石雕作品之發展與作品類型。
  3. 學生瞭解花蓮石雕藝術家思維,能分辨具象與抽象造形,石材質感處理之個人創作手法。
  4. 師生透過美感課程討論,學生的美感陶冶聯結生活週遭資源,進行石雕作品與環境美學關聯,建構藝術語彙對話使用方式。
  5. 師生透過案例思考教師,討論生活環境中真實發生之美感實例,進行批判與提出改善建議。
  6. 學生美感實作進行石頭打磨質感賞析與石頭彩繪,選擇成品準備包裝作為紀念品與禮物。
  7. 宣傳與參加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相關活動。

教師課後省思

計劃裡,引導的花蓮石雕藝術配合課本的公共藝術課程曾在九年級下學期課堂進行多次,這次很高興有機會邀請外聘石雕家黃清輝先生親臨學校美術教室為普通班學生進行美術講座,也是一場教師和學生都有高度收穫的活動,學生很專注安靜地聆聽花蓮石雕藝術如何創作出來,藝術家也與學生分享他和家人生活互動也是創作靈感來源。利用分組小白板書寫討論內容,同學能說出石雕作品與環境乾淨、單純才能營造出美感氛圍,也算有對美感環境意識有些許啟發。

課程規劃
  • 01
    第一堂到第二堂

    1.介紹國內外公共藝術的緣起、法規、製作材質、造形分類與優秀作品。 2.介紹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3.透過介紹花蓮石雕藝術家,帶出石雕作品造形與質感所傳達的美學氛圍,帶領同學思考石雕藝術與環境的關係,及保存、修護的方法。

  • 02
    第三堂到第四堂

    以現存狀態不良的藝術作品為主題,透過討論及換為思考培養學生對石雕作品的環境美學賞析能力,討論石雕作品所處之環境美學狀況與改善方式。

  • 03
    第五堂到第六堂

    結合畢業季,以「堅固磐石永留傳」為主題,透過石材打磨與壓克力進行石頭彩繪與裝飾的手作體驗課程,讓學生創作創作屬於自己探索質感經驗之畢業紀念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