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以「結構」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再介紹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花窗設計帶領學生發現花窗結構虛實的美感。傳統花窗常見使用於中國園林設計,不僅可以使單調的牆面上產生虛實的變化,而且由於它隔了一層窗花,可使兩側相鄰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富於層次美感。花窗本身的花紋圖案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產生富有變化的陰影,成為點綴園景的活潑題材。
但是除了視覺美感之外,花窗的某些圖案結構也負有支撐窗框的功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透過解構窗花圖案,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圖形,以及單純營造視覺美感效果的裝飾圖形,藉由教學活動實驗操作體驗結構支撐的力量,認識窗花圖案結構的必要性。最後嘗試利用有效的支撐結構設計實用的花窗圖案。
美感預期成果
- 學會對生活周遭環境事物的視覺美感有感知。
- 學生能具備發現探索生活物件中必要的支撐結構的能力。
- 認識結構的實用性,並嘗試結構美感的創造。
- 發現結構的組合規劃對空間的改善與改變的可能。
教師課後省思
從「力與美的窗花」課程中,以「窗」的角度切入,是最日常但也最不會被察覺的對象,透過課程除了對結構的認識也發現「窗」的更多可能,期望學生能進而關心生活周遭的事物。在與學生討論窗的功能與意義的過程中,學生對於窗的印象就是最常見的白鐵窗,在介紹過中國園林的花窗與台灣傳統鐵花窗後,學生感受到原來窗戶除了窗的防盜、通風與採光等功能外,其實是能夠結合更多的人文意涵與情感意義於其中。學生在紙花框的製作過程中,非常投入在不斷實驗與修正的過程,認真思考如何將原本軟弱無力的紙框支撐起來,當製作出能支撐廣告顏料的紙花框時,很能感受到學生的成就感。
-
01第一堂
以生活周遭建築形式為例,探討的建築物窗戶形式 以及窗戶設計的功能、意義。並討論花窗的設計的功能、意義以及傳統建築形式在現代建築的運用。省思什麼樣的窗戶能兼具美感與實用性?
-
02第二堂
用20*20*10(長*寬*厚)的範圍內,利用紙板或瓦愣紙板練習撐出花窗四邊而不變形。利用承載重量測試試驗每個學生設計的結構是否具備足夠支撐效。
-
03第三堂
解構窗花圖案的支撐結構及裝飾圖形。在美學上花窗圖案設計如何讓他們看起來有創造重複與韻律性的美感而不會很雜亂?是不是有些結構是不必要的? 利用力學上以方形的對角線最具支撐力,讓學生練習解構圖案中哪些線條圖形具有結構的支撐功能以及哪些線條圖案僅是美觀的裝飾圖形。
-
04第四堂
利用前兩節課學習到對於結構的瞭解,嘗試設計具有穩定結構的花窗圖案,並製做出不會變形的花窗。
-
05第五堂
檢討自己設計的花窗圖案是否具有實用結構及裝飾美感。並應用在教室的窗戶(以方形窗戶為主)上。與其他同學設計的花窗是否可以疊疊看,最多疊幾層是極限?也可分組比賽。
-
06第六堂
舉辦小小展覽,運用這些花窗的單元來設計一個具結構性的塔、牆或小建築。完成作品並分享自己設計結構圖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