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觸覺為出發點,讓同學關注生活中容易觸摸得到的材質,將這些材質集合起來建立質感觸覺資料庫。以分組任務的方式將質感資料庫中的材質找到相對應的感覺形容詞。討論校園中可見或可處之質感具備的功能性、發想自己建立的資料庫可以用在生活中的那些面向。分享各組建立的質感資料庫、質感與觸感形容詞的配對與生活應用的可能。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透過課程,同學能發現生活用品的材質、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觸覺質感之美。在觸覺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各種材質在觸覺上帶給人的各種不同感受。進而練習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組合成一件展現質感特質的立體作品。未來在選擇一件生活用品或環境建材的時候可以考量其材質及質感的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 作品的素材設定為保麗龍球,是希望控制基底材的空間量體,並且用球體可以跳脫立方體的造型,增加同學思考創作的多元性。但是保麗龍球是不環保的素材,考量此點,有跟學生溝通過作品在完成拍照之後,以大頭針固定的材質會還原成原來的球體,讓下一組同學繼續使用材料。
- 有鑑於在分組報告時聆聽同學的專注度不足,改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讓同學移轉座位,仔細觀察各組在質感上的表現,並且以文字書寫的方式給作品回饋,再讓同學回到自己的組別觀看同學給予的回饋,可以看到每一位同學觀察作品的細緻程度與回饋的質量。
-
01質感探索─關於質感的描述
1.質感聯想接龍(學習單、便利貼) 由教師提供不同物件(題目)、由各組聯想材質及形容詞。例如:杯子-陶瓷-光滑的。 2.整合討論關於質感的描述。
-
02直接感觸─質感觸覺體驗
1.觸覺體驗箱 (不同質感的生活物件、體驗箱、眼罩) 由教師提供不同質感的物件,讓學生用手感受並說出來,同組同學以文字記錄。 2.整合討論關於只用手感覺的質感。 3.教師補充視覺質感(仿造的質感)並讓同學比較仿造質感與真實質感的差異。
-
03質感複製─校園材質蒐集
教師提供各種類型的黏土,學生分組拿到某一種類型的黏土(輕質土、木質土、石頭土等),讓學生在校園內蒐集複製各種凹凸質感並記錄。
-
04材質資料交流分享
1.同學將各組蒐集到的凹凸質感展示並分享質感表現的作用或功能性。 2.預告利用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概念做質感表達練習的任務,提醒同學蒐集創作的材料。
-
05質感表現─質感表達練習創作
1.教師提供球體(保麗龍球)以及各類質感素材(紙、布、泡棉、金屬、木等) 2.同學對於一種擬聲詞彙選擇一種質感素材進行質感表達的練習。
-
06作品交流與分享
1.同學完成自己的質感球,作品打光並拍照。以文字描述對於質感表達的構想。 2.展示作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