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記憶中質感

核心概念
  • 質感的美感特性。
  • 生活中的質感的樣式。
  • 具備美感的不同質感搭配效果。
美感知能
  • 不同的質感搭配的效果。
  • 以文字陳述自己對不同質感的觀點。

課程概述

針對新進一年級,以質感作為第一個開始的內容,藉由環境的探索,從認識學校開始,尋找學校存在的不同質感並給予命名,藉由對生活環境的質感認識、體驗與了解,主要希望藉由探索校園環境,讓學生去尋找並發現生活中的不同質感的存在。
再清楚發現不同質感的存在後,藉由kit1質感配對活動,進一步釐清不同質感的物件放置在一起時產生的視覺效果,藉由kit活動進一步的去分析不同質感的物件放在一起的感覺是否具備美感,這個美感是相互衝突或者是協調的,進一步了解美感與功能性的相互關聯性,並從中尋找出平衡點。
希望藉由這個活動去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美感有更強的感知能力,能去主動尋找並發現其中的美感價值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美感意識。

美感預期成果

在對於學習動機偏弱的教學環境中,以活動性質的方式進行教學,並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環境並進一步學習分析的技巧,希望在以學科為主的學校環境中,給予不同特性的孩子有不一樣的發展空間,透過美感教育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覺察自身的生活環境,並進一步地對自己有不一樣的期許,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以及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有更積極的動力主動學習、主動觀察及思考,營造出更好的環境。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往往無視生活中的質感,透過活動中的要求,讓學生必須仔細的觀察並感受到質感的體驗,常常發出哇的聲音,對於物件最基礎的質感建立新的感知,並透過對於物件的本身目的性及各種條件導致質感的形成進一步的思考質感的美與現實如何達到平衡。重新建立對於質感的美的感知。

課程規劃
  • 01
    質感系蝦密

    了解質感意義,體驗與感受不同物片的觸覺、視覺以及聽覺效果,了解不同質感引起的感官感受。

  • 02
    校園搜索

    尋找校園中不同的質感,要在時間內在校園中尋找出圖片所顯示的質感以及旁邊的不同質感。藉由碰觸擊觀察,體認不同質感的樣貌。

  • 03
    生活質感

    引導學生回憶校園中不同的物件的質感,了解生活中不一樣的質感感受,進一步去思考這些質感所帶來的記憶。

  • 04
    校園公佈欄中的質感

    從上周的活動中體認到校園中最常被注意到的質感最複雜的物件是公佈欄,最醜的也是公佈欄,討論並分析學校公佈欄的問題及造成它不美的原因。

  • 05
    心中的公布欄

    針對校園的公布欄模型製作,進行小組討論及規劃,設計出心目中的公布欄。及集合藝術,讓學生思考並挑選可以呈現自己生活意義的質感。

  • 06
    質感公佈欄

    進行質感分析及質感拼貼,將對小組討論的質感公佈欄完成,並對同學解說小組作品名稱以及美感意義。

陳懿如
高雄市立一甲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一甲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