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讓學生透過觸覺的分組活動,初步了解質感.再透過同色質感卡的的任務設計,開啟尋找同色質感的學習歷程,後透過分組分類的討論,形成質感象限的初步了解.接下來透過象限延伸去做生活中鞋底紋路的質感觀察,嘗試做質感與功能的體驗,了解功能需求與質感的關係,並了解環境環境中影響質感的因素。
美感預期成果
本次質感課程設計由觸覺質感前導出發引發學生對質感的想法,並將詞語與物品作質感象限的歸類讓學生有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延伸向縣中的質感感受,於生活中鞋面紋飾與生活功能的觀察,透過實際實驗的角度與測試,讓質感紋理與功能的關係更為清楚,連貫由觸覺出發的生活質感體驗課,希望讓學生從生活中事物的觀察明白質感與生活的關聯.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 先使用觸覺(閉上眼睛) ,來了解質感較能理解何謂觸覺質感。.
- 使用它組猜題,再一次連結記憶質感,能產生對質感物品的另一種了解。
- 答案公布後,對物品質感的描述做視覺的描述,便可看出視覺質感的理解。
- 質感象限的象限分類,要對蒐集物品多分類幾次,學生理解程度能增強。
- 在鞋底的製作上,講解用具操作要分次分製作進度教授,避免學生忘記而危險。
- 製作課分組適度要調整組別,方便講授。
- 製作課課程一開始的桌面與材料分配,要做好場域規劃 方便教學進行。
反思
這學期做質感單元,其實壓力很大。因為過去做質感,強調在拓印與觸摸,,對於質感的定義-視覺與觸覺質感的概念核心形成,沒有深入探討與體驗。
這次在單元第一部分-質感ID卡涉及的象限分類,使用分類討論及觸摸,讓學生與我對物品質感的探討,有近一步地思索;而在鞋底乾坤上,針對基隆多雨的環境,周遭環境溝紋材質的選擇,與止滑功能的相關性,做探討與思考,接著延伸到雨鞋拖鞋的鞋底紋路,圖文設計上,不論是結構完整與對稱,對於鞋子的止滑與穩固,都有它的重要性。
這個部分在開始選材上,本來選定止滑性最好的材質橡膠,但切割器太危險,只好選用塑膠地墊模擬拖鞋的質感。當然在切割地墊與黏貼上,均要克服許多問題,過程收穫很多,但也耽誤許多進度,最後在時間無法增長的情況下,只好以圖文設計為主,測試完底板就算完工。
感覺上製作課永遠在解決現場發生的問題,不過看到學生專注的完成作業,我認為這樣不同的體驗,也會給學生在許多方面上對質感紋路與功能的關係,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設計原本就是要解決問題,透過做中學讓學生更能體會質感紋路與功能應用!
-
01你是我的眼--分組質感考驗
一人戴眼罩站在箱子前面(自己先摸)其他人再分別給予5-6個線索不能說到答案(其他人可用眼或接觸的方式以不能講出答案的方式寫下提示)分別將提示與答案用便利貼記錄下來。
-
02質感大數據v.s質感象限 -建立質感詞庫
討論詞庫與感覺還有象限占用時間頗長 身分ID卡一部份留回家完成並於下堂初討論
-
03ID卡討論 與 鞋底乾坤(一) (生活觀察)
若自己是設計師在基隆這個多雨潮濕的地方,鞋底紋路應有何變化?(草圖繪製)
-
04鞋底乾坤(二) (底板大小體驗規劃)
製作實材料的適應度速度不同 細分出底板大小體驗與大小規劃
-
05鞋底乾坤(三) (底版鞋紋圖紋設計與製作)
製作上材料切割與應用占掉太多時間 承接上節製作底板後製作圖紋並將課程改成邊製作邊試驗邊討論調整
-
06鞋底乾坤(四) (完整設計 與測試)
製作鞋帶並黏合完成夾腳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