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是生活教條規範,美感應該要合用於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的秩序。所以,「美感教育」並非技術的學習,其來自生活體驗的累積,當學生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有所感知,就能夠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一連串歷程;我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更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教育。
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與其他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觸覺「質感」與視覺「質感」如何與經驗連結並用來傳遞抽象訊息。了解從質感的要求與革新可以看出文明的進步,也能反映時代的價值觀,但最終仍須回歸使用者需求,並考量質感與美感間的合宜度。
藉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質感的面向,從材料的物理性實驗中發現偶然與有機形態的美感,並思考嘗試以質感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或環境場域原本質感的可能性。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美感電子書與其他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觸覺「質感」與視覺「質感」如何與經驗連結傳遞抽象訊息。從質感的革新可以看到文明的進步,亦反映時代的價值觀,但當回歸使用者需求,就需要考量質感與美感間的合宜度。
從認識生活中的質感表情,到認識紙的過程讓學生實驗、理解、體驗質感之美,進 而改造物件或場域,統整六堂課讓學生討論思考過程中的理解與感受,並培養學生向他人分析說明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已於上學期試行過一回,因此這個學期在整體課程進行步調上掌握得更得心應手,多數學生都能達成課程要求,對課程反應也多為正向積極。但在教學現場的教學者觀察,真心覺得美感教育的基礎果然應該要更早紮根,理想的美感實踐應該體現在生活面貌中,大至生活目標的追求,小至生活細節的拆解與品味,精準的實踐一如紙張裁切、黏貼固定…等簡單不過的手工,卻是呈現素材美感的基礎,可惜的是大多學生在這些看似細微其實卻頗重要的基本功上十分匱乏,或許這也歸因於台灣升學制度下學科主義掛帥的困境。
【紙的表情】單元,因為限縮於單一素材紙張,在有限的框架下,學生反而能藉由課程進行發現細微的美感,且構成方式為抽象造形,反而讓學生能加以應用相關的美的原理原則。這個單元學生入手容易,但要呈現與眾不同的效果,則要耐心與思考相輔相成,其中有些同學使用的紙張素材雖然十分生活化,但因為經過思考與設計,最後呈現的整體效果令人驚豔。
【質感變造-質感的表情】單元,分組報告時難免仍有部分學生無法進入狀況,大都鑿因於對主題概念的認知不全與偏頗,花了不少時間在提醒重點與主題概念的矯正,慶幸的是分組報告之後的小組提問漸入佳境,組別之間激盪出不同思考面向的火花,表示學生也開始認真思考到質感、美感與生活三者的關係。
-
01質要告訴你
分組討論:觸覺「質感」、視覺「質感」與經驗的連動關係,將自身經驗與他人分享。
-
02紙想告訴你
請學生帶來自行蒐集5種不同紙類(可以是平面紙張或器皿,前一節先請學生討論要帶什麼紙張,盡可能準備不同類別的紙張)以學習單進行分析。
-
03紙的表情-1
選擇一種類別的紙張進行質感變造。利用物理性的燒、撕、刮、刺…或其他方式在10*10公分的紙板上做實驗,每個學生預計製作4格,實驗過程中將看見偶然型態肌理的產生。
-
04紙的表情-2
選擇一種類別的紙張進行質感變造。每個學生製作4格紙板,變造過程中包含偶然型態與有機形態的肌理建構。
-
05質感的表情
以小組為單位,從前一堂【紙的表情】的實驗結果中,選擇一種紙張的質感變造效果,進行討論。
-
06【質感的表情】創作分享與心得回饋
【質感的表情】創作分享:製作完成後各組製作簡報說明改造意圖,並分享成果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