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盆裝SHOW

核心概念
  • 從生活中發現、體認各種質感之美。
  • 瞭解自然與人造質感的差異。
  • 發現質感的特性與生活目的性彼此之間的關係。
  • 能以質感的角度,嘗試結合材料的目的性進行質感的創作。
  • 理解質感使用的合宜性並能以質感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課程概述

第一節: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讓學生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並學習記錄其質感特性,如:光滑vs粗糙、軟vs硬、科技vs自然…等。第二節: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以實物採集、拓印或拍照,蒐集生活中的視覺質感樣貌並與同學分享討論且挑出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第三節:教師引導學生將上一節課所蒐集的質感素材進行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提供油畫布,讓學生以補土為基底,運用各式工具的刮、揉、磨、沾以及現成物的黏貼、壓印…等方式,呈現平面上的各類質感與肌理變化。第四節
:教師與學生攜帶生活中的盆裝容器到課堂,透過觀察、觸摸進行討論,如:材質、尺寸、視覺與實際觸感、實用及功能性,再導入水泥盆裝容器的幾何造型欣賞及製作方式
,讓學生理解創作流程與方向。第五、六節:學生利用水泥灌模完成容器的造型製作,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與討論。

美感預期成果

  1. 希望透過質感與材質的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質感變化的觀察力及敏銳度。
  2. 在質感的資料蒐集中,能學會發現問題、反思、並解決問題。
  3. 學生能整合追求質感的美感條件,注意細節、貼近目的、符合需求。
  4. 能以質感的觀點,進行質感的創作,並且能以質感概念分析生活中的物品。
  5. 期盼學生能藉由「五感」體驗,培養美感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反應這系列課程是個特別且有趣的體驗,尤其是以質感的方式記錄校園的景物以及面光表情單元,學生的學習反應熱烈。少部分學生受限於質感的理解力,在質感塑造的材料與工具選擇上較單一、放不開,只敢用比較熟悉的工具製作質感,如:刮刀、抹刀..等,因此,在質感塑造的呈現較顯單調,若再次實施此課程,如何實際操作運用各類工具、材料的呈現質感的塑造與示範會是首要調整並改進之處。另外,這次課程的實施,因為九年級學生提早畢業,所以稍略調整課程安排,讓學生只以十二面體進行盆裝灌模練習,取消實物容器灌模的練習,希望讓學生專心熟悉一種盆裝容器的製作流程。然而,透過不同材料的質感塑造,學生也因此多了比較的機會,不僅能對其質感效果進行比較與分析也能從中發現問題並透過小組的合作與討論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學生發現:製作粗糙岩石質感時,小石子必須在補土未乾時黏貼且可以搭配白膠,可提升外觀的黏貼效果,減少乾燥後脫落的情形;有些材料在補土未乾時壓印或全乾時再將壓印物移開,會有大大不同的效果呈現,如氣泡紙;以植物葉片壓印質感時,可挑選葉脈紋路較深的葉片,增加質感效果呈現的豐富性)。

課程規劃
  • 01
    『觸』手可及

    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讓學生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質感並建立「質感經驗」資料庫。

  • 02
    捕捉質感

    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運用實物採集、拓印或拍照各種方式,蒐集生活周遭的視覺質感樣貌,至少蒐集20種質感(學習單)。

  • 03
    「面」光表情」/練習1

    學生在0號油畫布(18*14公分)上,以補土運用各式工具刮、揉、磨、沾以及現成物的黏貼、壓印…等方式,至少兩種質感,呈現平面的各類質感與肌理變化並記錄與分享製作過程。

  • 04
    「面」光表情」/練習2

    教師導入水泥盆裝容器的幾何造型欣賞及製作方式,讓學生理解創作流程與方向。

  • 05
    質感盆裝Show/練習1

    運用各種技巧與方式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為增加表面密度,提升質感效果,限制單一質感,完成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容器作品。

  • 06
    質感盆裝Show/練習2

    質感盆裝Show作品的分享與討論。

鄧曉如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