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力-九年級

核心概念
  • 從對稱穩定的構成配置方式介紹如何應用在建築空間上,擺設與室內的設計讓空間看起來整齊舒適並協調且優雅。
  • 優雅。 以平衡取代對稱的現代美學,不對稱但平衡的畫面呈現出動態的美感,從廁所使用的便器、物體數量、顏色深淺濃淡、材質粗細等因素,都會在視覺上產生分量感,如何經由擺設配置產生平衡或不平衡的感覺。
  • 認識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正確地使用材料和合適的工法,發揮質感的優點。不恰當的材料,往往難以達成預期的效果。如何選用、如何思考使用者的需求,如何客觀考量環境中優勢及不利的因素,產出好品質的質感生活。
  • 廁所是一個起點,串聯起在學校裡不同的元素與圖層,有環境、歷史、信仰等,廁所是日常生活與周遭環境產生small talk的媒介,來編織關於學校和社區的故事。
美感知能
  • 不同質感的材料加入不同水的比例,感受材料的變化。
  • 同一造型不同材質的表現方式。
  • 不同材質融入其他質感的材料,藉著材料未乾前的可塑性,試著做出不同表面的紋理可能。
  • 運用媒材的可塑性設計幾何立體造型。
  • 不同質感的搭配和運用。

課程概說

在這一學期中搭配學校的老舊廁所整建的計畫結合色彩構面,讓孩子看見色彩在生活中配合文化、使用者、年齡層、性別、喜好、需求到整體規劃設計的選取,試著從生活中收集,觀察食衣住行育樂中的融入及使用,並能辨識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及在場域中被運用的可能性。透過實物的舉例、比對,找出在客庄文化中的色彩,運用紙張等白色載體的媒材材料與色彩的運用,及電腦的操作認識色彩與比例配置, 試著在廁所整建的議題中,讓孩子去思考色彩的可能性,運用教學及實體建置的觀察讓學生對於色彩和生活的連結、美在生活中的延續及未來性。從探索體驗出發到思考操作再產出,透過每一環節的連動,對美與色彩的連結能有更多的感受和聯想。

美感預期成果

1.能選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需求及條件的物品與空間相互搭配融合。

2.提升個人的生活美感品味。

3.了解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使用,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1.這次的課程中結合校園廁所環境的改善,這樣的議題討論看見學生高度的參與度,因為與生活有高度的連結性外,能夠看到這樣的討論是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期許設計的課程與生活的連動性能有更大的連結。

2.從議題的融入,看見其他共備老師的分享,有更大的感觸是在於課程操作後的反思,除了美的概念的傳遞外,對於生活背後的省思,學習的連結與生活中的運用,更期待在自己的課程裡,看見學習的內容能夠被學生轉化吸收後,反芻運用在生活上,這一塊仍需要汲汲營營地努力經營,讓學生學習有感,生活上有感的運用著。

3.從共備老師的學習單設計到整體活動的作品產出,從小的單位元設計到模組操作,加以運用到作品產出,一連串的學習連結,很佩服著老師們的創意和用心,在這一塊是未來在美感課程執行時要努力將概念轉化成圖像且可備操作的可能外,學生在學習時能清楚的了解學習的概念。

課程規劃
  • 01
    能了解廁所對於生活與美感間的連結與可能性。

    1.介紹台灣公共廁所計畫,讓學生從中串聯在學校裡日常生活與周遭環境的元素。2.讓學生思考將廁所營造出讓人享受的氛圍,從整體環境規劃,重新再定義廁所與學校之間的關係。

  • 02
    廁所運用的物件中討論不同材質的搭配與使用。

    藉由圖片影像討論,不同風格廁所選用的材料與整體環境和使用者感受間的討論。

  • 03
    討論材質於環境空間的關係。

    不同的質感材料製作簡易造型,並加以討論質感材質於環境中的使用其利與弊。

  • 04
    正確地掌握材料特性和合適的工法,發揮質感的優點能適切的使用材料並製作出立體的幾何造型。

    1.指導學生製作立體模型的技巧。2.提醒需留意的材料特性。

  • 05
    能將不同材質的物品和諧的擺設。

    將所製作的立體幾何造型結合植栽造型適切的擺設於環境空間,並能依使用的材料和環境的狀態說明材質被安排擺設的可能性。

  • 06
    能於實體的空間中感受到美,並一起有感如何將美的事物保持和延續。

    結合攝影將製作完成的植栽結合校園環境及個人創意作拍攝。

鍾宜智
苗栗縣立西湖國民中學 教師

曾任教於苗栗縣立獅潭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