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知」柱 磨石杯墊

核心概念
  • 台灣特有的磨石子工法與美感。
  • 石子與水泥的顏色搭配。
美感知能
  • 知道如何處理塑膠杯罐、保麗龍杯的裁切及相異材質之間的連接
  • 可以正確實地的操作調配水泥、比例並翻模塑形。
  • 能熟捻各種質地的加工方法,如上蠟、噴漆、塗抹顏料等。

課程概述

利用上學期同學們對於圖與地原理的練習,且實作記憶猶新之際,訓練其懂得能夠欣賞生活周遭中各式容器的形式美感。進及而每能夠在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寶特瓶與各式簡單容易裁切的中空容器,作翻模的練習,嘗試將學生於造形美感的敏銳度,延伸於質感中肌理與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規劃:磨石杯墊
1. 利用寶特瓶或空的容器做不 同材質水泥、石膏搭配不同肌理質感的表面翻模,讓同學分組並選擇為較為可行或設計幾個固定的模組(圓柱.方柱)讓同學去進行容器的收集挑選。
2. 示範水泥翻模的基本步驟,可加色料染色增加多樣性,並請同學開始收集可以翻模的空容器。並預先加入表面質感的材料如鋁箔、包鮮膜、木片等,亦可示範處理空的容器或在另外加工的方式,如熱風槍催軟讓同學鈍器壓出飄逸慧流線型的杯體等實驗,完成開模並修整細部,局部上色或上蠟上壓克力彩。
3. 等質感塊處理完成,依照計同學分組去做量體的堆疊產生塔型或柱型的造型即可。並讓組員討論彼此間,質感團塊的共通性而產生主題。

◎ 磨石杯墊 ◎

1認識與理解台灣特有的水泥工法,如磨石子、洗石子、抿石子、嶄石子等。

2水泥翻模的體驗搭配磨石子的工法作成磨石子杯墊。

3拋光研磨的簡單質感技術實作。

美感預期成果

對於台灣早期建築工法,磨石子 洗石子 抿石子 嶄石子等,水泥施作的方法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對快要失傳的磨石子技法有所認識而能夠有保護與傳承的認知與使命感。

教師課後省思

對於水泥這個媒材, 直到現在也還沒辦法完全掌握,可能一開始野心太大,想要學生做出的成品,自己也實驗了很久才成功! 不過調整課程之後,可以讓同學們理解,水泥不只是一塊路邊的建築廢料而已.如果用心去改造它,它也可以是色彩鮮豔的實用物件!

課程規劃
  • 01
    日常生活各式質感的分類與列舉   台灣日常水泥工序的理解與觀察

    體驗各種水泥質感翻模出來後的質地與觸感。

  • 02
    老師示範磨石子杯墊的試作過程

    學生觀看老師操作過程與記錄每個步驟。

  • 03
    磨石子杯墊實作

    學生於定量的水泥中加入色料與彩色石子與水 充分攪拌並倒入模具中。

  • 04
    表層保護與造型修飾

    處理翻模後的不規則邊邊角角使其圓潤並用挫刀於盛水的容器中修整

  • 05
    水泥的養護與熟成

    經過一星期的浸泡,水泥中的鹼性成分會在水面上形成結晶,此時水泥才會達到該有的硬度。 再利用粗到細不同號碼的水砂紙加以研磨到光亮的程度。

  • 06
    質感的呈現

    學生於杯墊加入凡士林或水蠟打磨光亮完成磨石子的杯墊。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