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美感應該合於實用目的,並適應人類整體秩序。美感是在生活上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它來自於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有感,就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藉由此課程,我想要帶著學生,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預期成果
- 使學生發現生活中具有秩序感的案例。
- 使學生發現觀察生活中理想與不理想的空間配置,並能分析產生好感的原因。
- 使學生理解模矩與格線的概念。
- 使學生運用模矩與格線的概念排列出整齊的畫面或空間。
- 使學生了解秩序與構成的基本概念,透過物件之間長度、高度、面積的相對關係,知道如
- 何排列搭配就能產生普遍性的美感。
- 使學生能應用不同的構成法則規劃具有美感的生活空間。
- 使學生能應用秩序、構成的搭配法則進一步於個人自傳的版面設計。
- 使學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的實驗課程從學生的生活物件出發,選擇了一個看似平易近人的「我的書桌」作為引導觀察的主題,然不知,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實體書桌的存在感也愈見薄弱,一個班級近三十五人,真的仍有在使用書桌,維持書桌基本功能的大概僅三分之一的學生,而其他的三分之二不是書桌已然成為置物架,就是本身沒有坐在書桌前的看書、寫功課、思考…的習慣,甚或是有些學生從來也不覺得自己需要有書桌,因為只要有手機就可以了(唉…這真是一個被手機綁架的世代,又或許這是本校學生大部分的特質),這個世代的書桌定義或許也該好好的思考一下,如何能夠掌握數位載具而不是被掌握,這大概是現代學生都得面對的命題之一。因此前半段的課程方向也因為學生的特質差異一再修正。後半段課程因為符應高二學生的升學需求,因此調整為個人自傳的版面編排設計,多數學生都反映能掌握排版的訣竅,對於將來高三申請面試資料的準備幫助很大。
-
01我的書桌PART1
學生進行書桌整理實作活動、繪製實作成果的正視圖與俯視圖,從實作任務中發現整理的秩序與方法,以及如何運用模矩與格線。依據個人需求,將增進「我的書桌」美感方法進行規劃整理,並記錄在A4學習單上。
-
02我的書桌PART2
1.請學生列出「我的書桌」美感實驗的方法與步驟。(你覺得書桌整理前後的最大差別是什麼?你覺得哪些方法對你有幫助?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困難點是什麼?你怎麼解決遇到的困難?) 2.請學生分別輪流進行2分鐘的分享發表。教師總結課程重點,並說明本次課程學習到的模矩與格線觀念。
-
03我的書桌PART3(課後實驗)
以課堂上整理所得的美感方法,回家進行書桌的美感實驗,拍攝改善後的書桌正面照片(After),並將實驗過程紀錄在A4學習單中。
-
04美感櫥窗編排設計
1.課後實驗「我的書桌」作品討論與分享(Before &After) 2.發現與認知經驗再整合:「美感櫥窗」案例 (1)生活為什麼需要秩序感?長度、高度與面積的尺寸關係如何影響空間氛圍?藉由情境實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秩序感在生活空間存在的必要性。 (2)如何可以陳列得更有美感?認識整理狂人Ursus Wehrli的整理藝術。 (3)美感櫥窗案例欣賞,原來呈現有美感的櫥窗畫面並不難,你可以試著這樣做…。(實際案例與方法的對應關係)
-
05版面編排-視覺中的完形法則
了解完形法則中:接近 (Proximity)、相似 (Similarity)、連續 (Continuity)、閉合 (Closure)、對稱 (Symmetry)及圖型(圖)-背景(地) (Figure-Ground)等不同構成方式,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如何影響心理感受。
-
06個人自傳版面構成設計實作
以 Powerpoint 做圖像排版的練習。(將課前預先排版的個人自傳電子檔與目前經過美感課程訓練後所修改的個人自傳電子檔做前後對照。)
-
07從「我的書桌」到「自傳版面編排設計」
分享與回饋: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自傳版面編排設計」成果,各組於課堂上利用五分鐘的時間,進行發表活動,並觀察記錄同學的方法,進行互評與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