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觀察校園素材與校園中資源再利用材開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植物表面的素材與日常生活人工物件的表面素材,使用一種日常的物件,轉印到10*10的方形紙張上,讓學生討論,這些素材分別出現哪些轉印的痕跡,排列歸納出一些素材的帶給學生的感覺,依據一種順序(例如從粗到細)進行發表。進行質感書腰設計,以自己閱讀範圍的書籍,尋找書中的三個句子,進行質感的分析與詮釋,包含材料的感覺書寫,並製作質感片,練習質感的再造。製作書腰,質感美感帶入構成美。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力解質感構面的美感。
- 能理解質感的個人情感與文化意象。
- 能參與藝術活動,增進美感知能。
教師課後省思
初次接觸色彩與比例的學生,挑戰兩張平面的實物凸版版畫的材料,高高低低的實際物品如何將材料放到同一的水平,產生挑戰,不同的質感是不是可以印出清楚,體驗材料的質感與顆粒的粗細用在適當到位置上。產生真實觸感、視覺觸感的體驗。在日常生活當中觸感除了有生活的記憶之外。也產生很多功能性的作用如摩擦力。找到「」物品做為「」應用在當中是很有趣的事情。
採取文學書寫語句產生的感受與質感的感受應對,讓學生找到兩個部分的體驗,一個是體感的,一個是感覺再現的方式。進行這個部分的課程實踐,需要設置材料分門別類的選項,提拱足夠的材料種類,可以使用學校的環境材料,像是棕梠葉、果實、土、小石頭。
提要設計關鍵需要告知,要在物件高度不能超過0.3公分,已讓學生對於材料的處理,知道要進行篩選,並且應用已經會的美感原則,了解視覺也是會產生觸感,製作的時候,進行材料沒有考慮到色彩的分配,或者選擇材料的時候,只是因為文字有所影響,像是血液,就只會想到紅色,質感的部分就會不見。要跟學生討論他們所寫的設計單,材料的選擇,應該要跟感受會產生接觸的關聯。
-
01質感視覺練習拓踏看
以兩個不同主題,進行校園中實物與創造出的質感版進行拓印。要能夠清楚才有辦法產生質感。比較出美的凸版印製需要的軟硬材料。 討論這樣的質感像什麼?可以聯想到?可以用在哪裡?(功能性)
-
02有「溫度、感受」的表面
熟悉的故事書裡的句子,應對到自己的時候,那些感覺是什麼?討論那些質感像什麼?可以聯想到?實際找得到材料可以表達出來?(功能性)
-
03圖按你我他
進行處理一種材料把名片紙填滿,以合適的黏膠呈現質感,減少其他質感的干擾,清楚的呈現質感密集度,或者是質感本身的練習。
-
04有溫度的書腰(一)
三張卡片的平面組合垂直交叉、側面組合。採取正面完成作品質感觸摸,每個質感都是從書中的句子,找出材料及對於書中五感的部分進行感受的表現。
-
05質感構成有溫度的書腰(二)
三張自行製作的質感片的平面組合紙張與黑色的紙有點彈性的薄材料,組合的時候製成的切面。基礎單位形狀與切縫法。處理做穩定的質感材料書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