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開始先從生活中觸覺與視覺經驗出發,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以畫布板為基底材,以兩種相異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補土、織品…等,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填於學習單,再分享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第三節介紹水泥特性以及在生活的運用,引導學生發表對水泥的感受與看法,討論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質感意象,說明水泥盆栽的製作方式。第四節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泥盆栽,加上不同比例的砂石,以產生不同質感的作品。第五節,水泥拆盆實作,說明其養護方式,以及挑選適合的植栽作搭配,討論放置場域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第六節,分組為水泥盆栽進行校園質感攝影,上傳班雲觀摩,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由身體對質感的視、觸覺察為始,感受兩者的關聯與差異,再以堆疊、擠壓、切刮…等不同方式創造相異質感,理解同一材質因創作手法改變產生的質感變化,接著以水泥乾燥硬化後的肌理,與多肉植物本身質感的搭配,使學生在自由選配的過程中,能思考合宜的質感配置。最後攝影課程的加入,則是期待學生將環境納入思考,先在學校操作,再帶回家與生活產生連結。希冀在過程中,能覺察合宜質感外,自發的以行動改善或創造生活環境的質感,建立有感的美感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由於為過往曾經操作過的美感課程,較了解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本次課程施作,問題有大幅度減少。主要調整在實作的第二、四節課,相異質感浮雕和水泥盆栽實作前,皆特別要求學生環境整潔,並納入課程中,讓後續的清潔工作較為簡化。另外,過往有拆盆高度不足的經驗,所以調製時都要求學生製作更高的水泥高度,因此拆盆時,僅少數水泥盆空間不足,另行重製。這次重心偏向同儕間的分享與回饋,在第二、第五節時,有預留時間讓學生分享,但仍不足使用,所以未來操作需要分享的課程,應預留更多時間。最後一節攝影的部分,受限天氣(光線不足)因素,與理想效果有差距,應安排室內攝影棚之類的備案,以改善自然光線較難掌控的缺點。 -
未來的教學規劃
質感的課程可與攝影課程結合再延伸,讓學生比較手的觸覺經驗,與攝影轉化為視覺質感的差異,並可安排室內攝影棚相關的攝影課程,讓整體課程更完善。另外亦可結合自然或數學、生活科技領域,往多肉的栽種、景觀的配置,或多面體的草圖繪製、模板製作、水泥與其他異材質的結合等跨領域課程去開發,而不侷限在視覺領域的課程思考範疇。
-
01質感意象
體驗質感恐怖箱,描述觸覺感受,再以生活化的質感圖片,形容所見的質感,了解質感定義後,比較觸覺和視覺產生的質感意象,分析討論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
-
02相異質覺
在單一底材-畫布板上,以相異質感為命題,如柔軟vs堅硬、粗糙vs平坦、尖刺vs圓滑….,運用超輕土、補土、織品、保麗龍球、棉花……等,創作一質感作品,為作品命名並記錄創作理念,互相觀摩作品,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產生合宜的感受。
-
03水泥質變1
能發表對水泥圖片(清水模建築、建材等)的感受與看法,了解水泥特性於生活的運用,以及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質感意象,欣賞水泥盆栽圖片,認識其製作方式,記錄下週需攜帶水泥盆栽的製作材料與工具。
-
04水泥質變2
了解水泥盆栽製作方式,嘗試調製水泥,並加上不同比例的砂石,調整檢視作品完整度。
-
05質感配對
進行拆盆實作,理解水泥盆栽的養護方式,討論多肉植物與砂石比例的搭配,與擺放的環境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
-
06光影質感
1.確認拍攝時間,分組帶著水泥盆栽作品、攝影工具,尋找合適的校園場景,進行水泥盆栽與校園空間質感攝影 。 2.作品上傳班雲欣賞,討論是否達到合宜的質感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