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觸摸記憶

核心概念
  • 藉由視覺觀察及觸覺經驗,認識各種質感肌理與表徵
  • 認識且經驗質生成的過程及心理感受。
  • 連接自己經驗和質感可能
美感知能
  • 壓印技巧及拓印使用
  • 嘗試運用樹狀圖和分組,整理文字敘述或形容詞抽象描述
  • 運用物件及肌理,表現抽象觸覺經驗感受

課程概述

生活在充分運用科技的今日,人跟人的情感反而變得不易觸及,也讓人漸漸失去了身體的感受能力。希望透過美感教育-質感構面的提醒,找尋生活中對於觸覺的記憶,喚起心中對質感的感情,思索物質觸覺的差異,並試著表達質感。
每日生活事物,都藉由不同質感來喚起人們的感受。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先透過蒐集質感元素,利用恐怖箱,感受視覺跟觸覺的差異,讓學生紀錄體會觸覺的經驗及觸覺形容詞。再進行校園質感採集,將質感肌理及物件做出採集和拓印的呈現,並試著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並讓全班共同建立材質質感—情緒資料庫,將不同情緒情感的形容詞分組,並分類相對應的質感肌里。
在創作階段,讓學生回想「生命中最特別的觸覺回憶經驗」,並寫下此回憶的事件內容及帶來的心理情感感受,讓學生用不同的記憶情緒感受分組,利用材質資料庫中的質感肌里或質感物件,將恐怖箱中及收集的材質,轉換成不同材質的「情感記憶之療癒小公仔」,讓同學設計自己的觸覺感受記憶公仔及其場景,並將自己的記憶故事寫下。最後再讓每位同學透過雙手的接觸,再加上描述小公仔及其場景所代表的記憶故事,感受彼此的觸覺記憶,並藉由VR方式將其拍攝,讓同學藉由VR感受沉浸式的記憶經驗,親身進入凸顯質感,由觸覺轉化的視覺記憶空間,體會質感生成的心理經驗的過程,經驗藉由公仔來表達觸覺質感的可能。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觀察感受到生活中的質感元素。
  2. 了解視覺及觸覺經驗對質感的影響。
  3. 能記錄材質肌理對物件產生的心理影響。
  4. 能感受質感差異所帶來不同的內在感受。
  5. 讓同學透過觸覺回憶,重新體會物質的身體感受及心理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此次美感課程嘗試質感教學,在前半部分帶領同學蒐集校園質感,同學都感到很有趣新鮮,特別選用白色的紙粘土統一形式色彩,也有同學說出感覺「質感很好」的評論,有感受到凸顯出質感的效果及視覺觸覺的紀錄對照差異。在課程的下半部分,特別邀請繪本及影像藝術家奚佩璐老師,來跟大家分享轉化觸覺質感的繪本創作經驗,也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實用的給同學創作經驗發想。由於是三年級的課程,所以也要求同學將質感公仔的記憶場景,利用圖片及適合材質作出,深化想要帶給觀眾的感受。在課程的最後階段,由於遇到了疫情停課,所以請同學將自己質感作品的介紹錄音上傳,我再將他們的作品拍攝成VR影片,雖然較可惜無法實體接觸欣賞,但讓同學及之後的學弟妹,藉由VR的沉浸性特質,感受觀賞彼此的觸覺記憶及聆聽介紹,經驗質感生成心理經驗的過程,體會在藝術表達的可能。

課程規劃
  • 01
    能夠發現不同的觸覺質感及差異

    教師準備多樣生活日常物或自然界異材質,如黏土、樹葉、果凍土、毛線、玻璃、鐵絲等,利用恐怖箱,感受視覺跟觸覺的差異,讓學生紀錄體會觸覺的經驗及觸覺情緒形容詞的可能。

  • 02
    能夠蒐集質感物件,紀錄肌理

    從生活中觀察蒐集具質感肌理表面物件2件,進行校園質感採集,並透過拓印壓印技巧,呈現視覺質感,紀錄於學習單。

  • 03
    能夠將視覺質感肌理連結情緒形容詞,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運用樹狀圖及分組整理文字形容詞,讓全班共同建立材質質感—情緒資料庫,將不同情緒情感的形容詞分組,並分類相對應的質感肌里,並回想自己「生命中最特別的觸覺回憶經驗」。

  • 04
    能夠回想自身經驗,並連結觸覺感受

    讓學生回想「生命中最特別的觸覺回憶經驗」,並寫下此回憶的事件內容及代表物品,及帶來的心理情感感受,利用材質資料庫中的質感肌里或質感物件,將自己的代表記憶及物品設計成一個療癒小公仔,並將其記憶情境背景設計出來。

  • 05
    將物質質感肌理與回憶感受連結,嘗試表達可能

    讓同學選擇自己的情感觸覺材質,例如黏土、毛線、鐵絲、果凍土等不同恐怖箱中玩過的材質,設計製作成自己觸覺的「情感記憶之療癒小公仔」。把記憶中的物件轉換成不同情感觸覺材質,藉由誇大或強調觸覺,感受回憶經驗再傳達的可能,並將自己的記憶故事寫成小公仔個性及故事文案。

  • 06
    欣賞彼此的質感記憶及表達方式

    讓每位同學透過欣賞接觸彼此小公仔,並利用VR拍攝記錄下來影片,再加上影片中聽同學自己介紹小公仔的個性文字故事及場景,感受彼此的觸覺記憶,親身經驗質感生成心理經驗的過程,體會抽象表達的可能。

李少文
臺南市立延平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延平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