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藉日常造形物讓學生發現讓學生了解各式媒材的質感上的異同,並學習在觸覺、視覺感受;以「蛋的變身秀」讓學生進一步發現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讓學生探索、體驗日常蒐集的材質改變後會呈現更多不同的質感樣貌,從做中學思考透過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受與呈現。
觀察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的價值觀,讓學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擇。
進行校園踏查,感受「苑中」校園植物之美。以作為工具,進行「時光寶盒」,試驗出具材質美感、盛裝生活記憶與環境的生活小物。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夠理解並說出何謂「質感」。能夠理解並說出何謂「質感」。
- 能欣賞各物品的材質變化與造型相應產生感之美。
- 能夠應用「質感」的概念於生活中。
- 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選則不同質感做搭配。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學生對自身環境感受低落,無法立即提升自我美感認知,但透過校園的踏查一步步地引導孩子了解校園,並能使用五感來擴增自我的感受力與描述自身感受能力,再搭配最後的質感轉換,讓孩子體驗到質感原來轉換之後能如此美好,進而觸發孩子想要改變自身環境的慾望。
課程規劃
-
01蒐集質感
透過恐怖箱將教室內質感蒐集,讓學生從觸摸質感轉換成語言說出,並形容質感給人帶來的感受,初步感受質感
-
02各式媒材體驗1
「睹物思情」:觀察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的價值觀,讓學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擇。 透過不同質感選擇,讓自己搭配,並創作學習單
-
03各式媒材體驗2
透過不同質感選擇,讓自己搭配,並創作學習單
-
04植物創作體驗1
「一葉一故事」:帶領學生進行校園踏查,感受「苑中」校園植物之美。以環氧樹酯作為工具,蒐集的校園中不同質感植物發想,進行「一葉一故事」環氧樹酯質感蒐集翻模的再造。
-
05植物創作體驗2
「一葉一故事」:學生選擇符合所需求的材質美感的條件與方法,強化材質和校園環境的美感與和諧的關連,試驗出具材質美感的環境生活小物
-
06分組討論與報告
藉展示感受個別與群化的質感變化,並分享在學習歷程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舉辦小型班級展覽,讓同學們互相觀摩,增加美感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