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的覺、知、思、行

美感概念
  • 學生能運用合宜的方式安排畫面
  • 學生能區別平面構成的形式
  • 學生能辨識八種類別的物件關係
美感技術
  • 學生能瞭解構成的原理、以及美感的元素
  • 學生能正確操作油漆工具,並熟練平塗法
  • 學生能實際運用構成的原理於校園空間環境

課程概說

首先,第一堂課進行分組、單元目標與規則、複習上學期的構成,包含:美的形式原理、點線面的意象、平面構成的形式、八種物件關係。
第二堂課,思考校園空間環境與學生的互生關係。以上學期的構成單元為基礎,讓各組透過自行探索的方式,觀察校園各個空間的構成,以上個學期所學的構成原理原則以及美感的元素,應如何實際運用到校園環境之中。何種色塊的構成,有助於提升校園空間的美感、以及環境品質。
第三堂課,根據上週各組對校園環境的探索與討論,上台進行發表做介紹。再由師生共同集思廣益,對各個組別所發表的內容,進行調整、研究與回饋,並達成共識。
第四、第五堂課,以同學們第三堂課的討論結果,開始進行美化的施作。
第六堂課,進行反思與回饋,比較校園空間美化前後的差異、探討美化之後所產生的影響,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如何解決問題等心理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夠將「構成」實際運用於校園生活
  2. 學生懂得互相合作、分享
  3. 陶冶學生性情,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4. 美化校園空間環境,推廣生活美學
  5. 提供全體師生更舒適的校園環境
  6. 建立屬於線西國中的校園特色,永續發展

教師課後省思

很感謝能夠申請到教育部的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能夠將這樣的資源帶入偏鄉學校,不僅可以提升偏鄉小孩的美感經驗,也能夠稍微彌平城鄉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雖然今年五月中旬全國學校因為疫情調整為居家學習,而導致本計畫暫停,但於新學年復課之後,學生更懂得珍惜每週僅有一堂的美術課。從他們恢復正常上課後的創作態度,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對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很模糊,如何增加學生對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連結,是本次計畫的挑戰,尤其是本單元在最後階段是讓學生為學校設計洗手台、挑選符合學校需求及特色的設計圖之後,帶領班級進行繪製,讓學生能夠將美感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也能美化學校的空間場域。藉由此次計畫的執行,不僅增加學生的美感經驗,也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更有感,另外的附加價值便是洗手台為學生辛苦之作,學生因此更懂得愛惜公物、愛護校園環境,著實難得可貴。

課程規劃
  • 01
    複習「何謂構成」

    複習上學期所學

  • 02
    校園環境之觀察與探索

    分組給予不同目標,探討如何美化

  • 03
    校園環境之我見

    集思廣益決定目標美化的方式

  • 04
    洗手台設計

    進行洗手台美化的設計

  • 05
    洗手台設計之發表

    小組討論、發表、分享與修正。

  • 06
    構成:洗手台之美

    進行分組創作

  • 07
    反思、分享與回饋

    探討、分享、回饋美化前後的差異

羅允
彰化縣立線西國民中學 教師

曾任教於臺中市立東山高級中學
曾任教於彰化縣立伸港國民中學
現任教於彰化縣立線西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