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色彩是人類情感其中一個直觀的連結,但在生活中的色彩其實多是細碎混合的存在,僅附屬於環境物體之中。
本課程以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做為課程核心,除了讓學生真實看見顏色外,也讓學生練習透過色彩整理自己的故事,練習用色彩說自己的故事。
課程首先透過前段活動讓學生從環境和內心中抽出純色色彩,學生將顏色從物體上、環境上或內心抽出。顏色先成為顏色本身與學生面對面,學生再透過觀察顏色去感知帶給他們的感受。
課程後半段透過配色原理的解說與色彩隧道實驗,讓學生嘗試光中的色彩配置與疊加練習,一層一層調整與修改,完成並用色彩說出自己的記憶隧道。
本課程為上學年第二學期課程的精進版,強化課程中對於色塊造型創作的引導。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在六堂課後,學生能夠比以往更敏銳的感知色彩。也期望透過色彩疊加的實驗了解混色以外的色彩堆疊與配置效果。
教師課後省思
相較於上一次的色彩隧道課程,這次調整後的色彩隧道課程更強調創作思考的鷹架搭建,透過學習單一步步帶領學生思考色彩選擇及造型運用的意義。
對比兩次色彩隧道課程最大的差異是中間脈絡的引導,在上一次的色彩隧道,有一大重點是將學生帶到校園當中發現環境色彩。而這次為了在時間內完成,僅在教室發現色彩,而將更多時間放在學習單中引導的學生思考。課程調整施行後所得的觀察心得是:將色彩觀察放到校外會使學生更有感;而本次課程強調的思考引導,則幫助學生在作品平均表現上有明顯提升。
如果能拉長時間,兩此課程中間的引導活動都加入的話,兼顧更開闊的美感經驗與縝密的思考鷹架引導。
-
01序曲-我的代表色
在第一堂課上,以代表自己的顏色做為引起學生動機的活動,透過學習單與提問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藉由挑選自己的代表色活動,動眼看看多采多姿的色彩世界。 課程後半段請同學回想童年經驗中的代表事件,兩三人一組分享童年故事後,透過色票找出童年經驗的代表顏色。
-
02前奏-色彩觀察計畫
在第一堂尋找自己的顏色後,學生已見識色彩世界的繽紛艷麗的顏色。接著在第二堂課中,利用日本PCCS色票,讓學生發現並收集生活環境中的顏色。
-
03嘗試篇-色彩互動實驗:配色與疊色原理
本節課讓學生使用收集來的顏色,利用疊色色卡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寫下觀察記錄與配色心得。 在嘗試配色經驗後,利用學生的經驗做為起點,教師透過PPT與學習單分享色彩的搭配,包含類似色與對比色的搭配原理、補色組合、前進色與後退色以及色彩情感。讓學生色彩搭配的技能從原本單純的主觀嘗試到色彩概念漸漸建立。最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一是思考在考量配色效果後是否需要換色,二是思考在三色配色外挑選第四個輔佐的顏色,讓整體色彩更協調。
-
04發現篇-色彩造型
確認手中顏色素材後,本節課開始發想色彩造型。期望引導學生發展以抽象為主、具象為輔的造型草稿,與所選色彩相互對應,使色彩的意象明確。
-
05探索篇-搭建色彩記憶隧道 Part 1
在色彩與草稿確定後,開始著手剪貼各色卡典西德的造型並貼在透明膠片上,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完成四張透明片的創作。
-
06探索篇-搭建色彩記憶隧道Part 2
在先前的準備後進入課程的核心--色彩隧道的搭建。用黑色或白色粉彩紙摺出色彩隧道造型,放入四層透明膠片。完成屬於自己的回憶色彩隧道,用顏色說一個自己的故事。